课程目录
崇祯,是明代的末朝皇帝。据史学家介绍,崇祯皇帝本人,倒并不是那种骄奢淫逸、昏庸无道的君主。相反的,他还比较务实,勤于朝政。在生活上,更是提倡朴素,节衣缩食。说起来,也可算是个很想搞好朝政、懂得节俭的皇帝。但问题在于,明代后面几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些荒淫无度的角色。他们贪图享乐,后宫淫乱。长年不理朝政,指派后宫太监去监督各部大臣,任用他们执掌生杀大权。横行不法,倒行逆施,已经将大明江山作践得差不多了。
到了崇祯末年,内库空虚,外强中干。宦官当道,奸党横行。老百姓流连失所,赤贫千里。各地的起义队伍,此起彼伏,纷纷举起造反旗帜。灾民们一呼百应,夺城掠地。势如破竹,直逼京城。而这时的崇祯,再想独挽狂澜,已是力不从心。再加上他用人不察,听信谗言,错杀于谦等爱国将领,导致众叛亲离,孤立无援。最后,在清军与闯王的双方相逼下,走投无路,只能在景山上吊,自尽而死。
崇祯之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造成了清军入关、异族占领的严重后果。血雨腥风,民众遭殃。从此,中原大地被满族统治了三百多年。所以说,崇祯他那末日来临之际的遗恨,同时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国力衰弱,就会受到外族的欺凌与蹂躏。因而,在抗日战争前后,“南派京剧”的代表人物周信芳,特地编演了《明末遗恨》一剧,内容就是着重揭露那些身居要位的官僚,只图私利,不顾国亡。通过这出戏,呼吁民众奋发图强。同时,揭露与嘲讽当时国民政府官员们的贪得无厌,腐败无能。抗战不力,祸国殃民。该剧因为切中时弊,所以备受广大观众的欢迎。这在当时来说,等于是指斥当政者的昏庸无能,确实是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周信芳演出这出戏,是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热情与胆识的。
这出戏,由周信芳主演崇祯皇帝。一开场,就描写朝廷的内库空虚,需要筹措饷银。在金殿上,崇祯要求大臣们慷慨解囊,捐款付饷。谁想,那些大臣们谁也不愿响应。甚至连富可敌国的国丈、太师周奎,也只肯出几两银子。这时,清军已集结关外,闯王李自成的大军,也已逼近京城。而崇祯晚上出宫,只听得各处府衙的官员,竟还醉生梦死,传出管弦之声。国难当头,他们还在寻欢作乐。这些,也便是当时国民政府大官们的写照。眼看京城难保,崇祯想将太子托太师带走避难,结果竟连门也未能进去。
他,被迫继承兄长的皇位,历尽惊险、残酷的宫廷斗争,逐渐掌握实权,铲除阉党集团,更为东林党人平反昭雪。然而,面对腐败的政治、连年的灾害,饥民造反、外族入侵的形势,他却曾错杀忠臣,自毁长城,最终难逃江山易主、自缢而亡的命运。他,就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也是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位汉族皇帝——明思宗朱由检。
 大明王朝由于朱由检的死而终结,所以历史上很多人都称朱由检为“亡国之君”,但是我认为朱由检只能是大明朝的末代皇帝,而不是亡国之君。大家一定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呢?这区别还是很大的。所谓“亡国之君”,是指国家因他而亡,比如夏朝的桀、商朝的纣、秦朝的二世、隋朝的杨广,由于君主的荒淫无道,导致王朝的灭亡;所谓“末代皇帝”,是指国家灭亡时,他是最后一位君主,而亡国的原因和责任却并不在于他。
  但是大明王朝毕竟亡了,一个王朝灭亡,必然有亡国之君。说朱由检不是亡国之君,那么大明朝的亡国之君又是谁呢?我认为,大明朝的亡国之君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天启皇帝朱由校。因为,万历皇帝在位48年,其中有将近30年不理朝政,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结果导致朝纲混乱,朝党矛盾,政治腐败,边防废弛,女真族人趁机崛起。更为严重的是,他派出太监在全国范围内拼命征收矿捐矿税,对当时的生产和经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闹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天启皇帝朱由校虽然在位仅7年,可他根本不是一国之君的材料,只知道吃喝玩乐,结果大权旁落,让魏忠贤的“阉党”集团把持了朝政,使得大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危机四伏,民变蜂起。
  与这两位皇帝完全相反,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努力中兴大明王朝。与明朝其他15位皇帝相比,崇祯皇帝虽然有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他依然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为什么这样评价崇祯皇帝呢?我有三个理由。
  第一,朱由检很勤奋。朱由检的勤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勤奋读书。朱由检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坚持读儒家的经典著作,朝廷举办经筵,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朱由检几乎每场必到,除非发生重大的事情。比如,张献忠烧毁凤阳朱元璋的祖坟,这消息传到北京,朱由检正在听讲,由于心中过于悲痛,才宣布经筵停止。朱由检每次听完儒家经典的讲述之后,都会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如果平常不坚持读书,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二,勤奋习武。朱由检虽然出身皇室,但并不是一个公子哥,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比如,他喜欢骑马射箭,能够拉开三石的弓,也就是需要360斤力量才能拉动的弓,而且百发百中。
  第二,朱由检很勤俭。
  朱由检的勤俭虽然不能和普通百姓相比,但是作为皇帝,朱由检可以说是非常勤俭的。朱由检的勤俭表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提倡勤俭之风。朱由检登基之后不久,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下令停止苏杭织造局为宫中生产奢侈的丝织品,首先在宫中提倡勤俭之风。朱由检的老婆周皇后自幼家境清贫,进宫当了皇后,依然保持平民本色。她非常支持丈夫的工作,让太监在民间搜集纺车,她组织宫女学纺纱,身体力行地推动宫中的勤俭之风。
  其二,穿打补丁的衣服。在周皇后的支持下,崇祯皇帝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节俭,他的衣服、裤子、袜子,都是打了补丁的,而且这些补丁都是周皇后亲手缝的。朱由检平常走路不敢太快,因为怕露出内衣上的补丁,让大臣们看到了笑话。有一天,朱由检出席经筵,正听一位老师讲课,内衣的袖子露了出来,朱由检怕先生看到内衣上的补丁,连忙将衣袖塞了进去。这个细小的动作被上课的老师发现了,马上对皇上说:“衣服上有补丁,这是美德,何必要遮遮掩掩呢?”听了老师的话,朱由检才不再掩饰自己带补丁的内衣了。
  其三,坚持吃素。朱由检在饮食方面也是比较简朴的。比如,他有一段时间一直吃素。后来有人劝他说,吃素会影响身体健康,他就将每天吃素,改成每月“持斋十日”,也就是每月吃十天素。而周皇后不但会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而且还会做饭。当初朱由检刚进宫的时候,怕魏忠贤和客巴巴暗害,不敢吃宫里的食物,周皇后就亲自下厨给丈夫做饭。像这样的皇后,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有这样的皇后做朱由检的贤内助,朱由检就更有可能长期保持他勤俭的好品质。
第三,朱由检很勤政。
  我们曾经说过,万历皇帝当政48年,将近30年不理朝政,天启皇帝当了7年皇帝,大部分时间都在玩儿。可是,崇祯皇帝却非常勤政,他几乎没有无故不上朝的时候,而且工作起来非常努力、认真。他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回家还要加班阅读大臣们的奏章。崇祯皇帝经常工作将近14个小时,可是第二天一大早还得继续上朝,即使逢年过节也不例外。像这样勤政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我将朱由检的这些优秀品质,概括为“三勤”,也就是“勤奋”、“勤俭”、“勤政”。这“三勤”完全可以证明,崇祯皇帝不是一个亡国之君,而是一个不幸的末代皇帝。
  其实,明朝灭亡,清朝取而代之,不过就是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更迭。只是碰巧大明朝亡在了朱由检的手上,如果朱由检生在万历时期,大明王朝就绝不可能亡在他的手里,这就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宿命。
  所谓“宿命”,就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历史必然。就好比一个人,什么时候出生,出生在什么环境、时代、家庭和血统,这是任何个人都无法选择的。就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而言,几百年重复一次的治乱之间的循环,呈现为一种客观的必然,任何个人都无法抗拒。作为一代君王,朱由检恰恰遇到由治到乱的历史转折,他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就接手了一个烂摊子。仅凭他个人的主观努力,根本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这就是朱由检的宿命!
  那么,朱由检面对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宿命呢?也就是说,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土地兼并,民不聊生。中国是小农经济国家,农民有地耕种,天下就会太平。可是,当土地的兼并达到临界点的时候,就会造成大量农民破产,从自耕农沦为雇农。一旦遭遇重大的自然灾害,这些人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他们就会揭竿而起,从打土豪分田地开始,最后推翻腐败的王朝。明朝末年的情况就是这样。一方面朝廷横征暴敛,一方面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引起了全国范围的灾民造反,直闹得局面无法控制。
  第二,政治腐败,积重难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权是绝对的专制体制,这样的体制缺乏自我更新能力。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这种政体不可能将社会中最优秀的人才推向最高管理层。所以,每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之后,其继任者的整体素质趋向于一代不如一代,行政效率衰退和政治腐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严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崇祯王朝十七年,崇祯皇帝一共更换了50多位内阁成员,19位内阁首辅。因为崇祯皇帝一直想组建一个能够有效管理国家,支持他中兴大明王朝的最高领导班子,可是他却一直未能如愿。最后朱由检得出的结论是:“诸臣误朕”、“文臣人人可杀”。可是,崇祯皇帝哪里知道,这不是诸臣误他,而是传统的封建体制和思想文化,很难培养出能够力挽狂澜的人才。即使有这样的人才,当时的政治体制也根本无法将他们选拔出来。
  第三,竞争对手,过于强大。崇祯皇帝虽然很优秀,但是在他当皇帝的这十七年里,却遇到的两个强劲的对手,他们在各方面都比他更优秀。一个是农民领袖李自成,一个是清国皇帝皇太极。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在政治上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在军事上极有谋略,而且诡计多端,并且亲自领兵在战场上厮杀,这是崇祯皇帝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的。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由于自然灾害,生存没有保障,便揭竿而起,他们“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面对这样的对手,朱由检只能甘拜下风。而以皇太极为代表的满族贵族,他们虽然在社会形态上还很落后,但是他们正处在上升时期,再加上游牧民族能征善战,极富进攻性,朱由检就更不是他的对手。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