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一、 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 (2)相对静止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 (4)单位:m/s   km/h  换算 1m/s=3.6km/h 
2.匀速直线运动 
(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变速运动 
(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即v=s/t 
三、长度、时间及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
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4、刻度尺的使用: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还有小时(h)和分(min) 1h=60min       1min=60s 
(2)测量工具: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等 停表:大圈表示一分钟,小圈表示一小时。 
6.误差 
(1)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
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
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
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五、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六、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简单的说:同体,共线,反向,等大。   
十二章《力和机械》知识提纲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二、重力: 
⑴概念: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G=mg  其中 g=9.8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 
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
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四、杠杆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
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 找支点O;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4、应用: 
名称 
结 构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 费距离 
撬棒、铡刀、羊角锤、钢丝
钳、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 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 重物移动 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2 (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重物移动的距离的2倍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2 (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重物移动的距离的2倍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 F求出绳子的
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功和机械能》复习提纲 
一、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
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
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
0.5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
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
“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二、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4.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mW 马力。    换算:1kW=103W  1mW=106 W  1马力=735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
例的有用功。 
   五、机械能 
   (一)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
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
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
要做功。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