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温州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简介
课程定位与核心目标
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及学科特点,理解急诊医疗体系的运作机制;
熟练识别各类急危重症的临床表现与病因分类,形成清晰的诊断思路;
掌握常见急症(如急性胸痛、休克、心脏骤停等)的标准化处理流程与急救技能;
具备应对灾难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特殊场景的应急处置能力;
培养急诊工作中所需的团队协作意识、伦理决策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
课程核心内容体系
一、急诊医学基础与体系构建
急诊医学概念与主要任务:阐释急诊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核心任务,明确急诊医疗在整体 healthcare 体系中的定位,强调 “时间就是生命” 的救治理念。
急诊医学发展与医疗体系:分上下两部分梳理急诊医学从萌芽到专业化的发展历程,解析国内外急诊医疗体系的架构(如院前急救 — 院内急诊 —ICU 衔接模式),对比不同体系的优势与不足,为优化急诊流程提供理论参考。
急诊医学学科特点:聚焦急诊医学 “急、危、重、杂” 的独特属性,分析其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区别(如以症状为导向而非病因导向),探讨急诊医生所需的特殊思维模式(如快速鉴别诊断、风险分层)。
急诊医学机遇与挑战:结合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等社会背景,分析急诊医学在技术创新(如远程急救、AI 辅助诊断)、学科交叉(如急诊与灾难医学、毒理学融合)中的发展机遇,以及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二、灾难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灾难医学概述:介绍灾难的分类(自然灾难、人为灾难)、灾难医学的基本原则(“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及应急响应体系,强调多学科协作在灾难救援中的核心作用。
自然灾难医学救援:针对地震、洪水、台风等常见自然灾难,讲解现场搜救、伤员分类、创伤救治、疫情防控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规范,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救援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暴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为重点,阐述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流程,以及个人防护、资源调配等实战要点,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意识。
三、常见急症的诊断与处理
急性胸痛:
病因与分类:系统梳理心源性(如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与非心源性(如肺栓塞、胸膜炎)胸痛的病因谱,明确各类病因的高危特征。
诊断与治疗:详解胸痛的快速评估流程(如 “胸痛中心” 绿色通道)、关键检查(心电图、肌钙蛋白、CTA 等)的应用时机,以及不同病因的针对性治疗(如溶栓、介入、抗凝),强调时间窗内干预的重要性。
急性腹痛:
病因分类:按解剖部位(腹腔内、腹腔外)和病理性质(炎症、穿孔、梗阻等)分类,解析不同年龄段、性别患者的腹痛特点(如育龄女性需警惕异位妊娠)。
诊疗流程:介绍腹痛的问诊技巧、体格检查重点,以及影像学(超声、CT)、实验室检查的合理选择,结合病例演示如何避免漏诊急腹症(如阑尾炎、胆囊炎穿孔)。
神经系统急症:
头痛:涵盖头痛的总论(病因分类、危险信号识别)及高血压急症相关头痛的特点与降压治疗原则。
意识障碍:详解昏迷、晕厥、抽搐的病因鉴别(如脑血管病、低血糖、癫痫)、评估方法(GCS 评分、血气分析)及紧急处理措施(如保持气道通畅、对症支持)。
呼吸系统急症:
呼吸困难:分类讲解肺源性(哮喘、气胸、肺栓塞)与心源性(急性心衰、ARDS)呼吸困难的临床特点,强调床旁快速鉴别(如哮鸣音与湿啰音的意义)及处理原则(氧疗、呼吸机支持、病因治疗)。
消化道出血:
咯血:分析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讲解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常见病因的临床特征,以及止血、输血、介入治疗等处置策略。
呕血与便血:聚焦上消化道出血(如溃疡、食管静脉曲张)与下消化道出血(如肠癌、痔疮)的诊断流程,详解急诊内镜、血管介入等止血技术的应用指征。
四、急性中毒与危重症救治
急性中毒:
概述与机制:介绍中毒的途径(经口、经皮、吸入)、毒物代谢规律及常见中毒机制(如抑制酶活性、干扰神经递质)。
临床表现与诊断:强调中毒的非特异性症状(如昏迷、呕吐)与特异性体征(如有机磷中毒的 “大蒜味”、氰化物中毒的 “樱桃红” 皮肤),详解毒物检测与鉴别诊断方法。
急诊处理:规范洗胃、导泻、血液净化等清除毒物的操作,介绍特效解毒剂(如阿托品、解磷定)的使用时机与剂量。
常见农药中毒:
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详解毒蕈碱样、烟碱样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诊断依据(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及 “阿托品化” 的判断标准,强调复能剂与阿托品的联合应用。
急性百草枯中毒:介绍其 “进行性肺纤维化” 的独特病理过程,早期清除毒物(洗胃、吸附)与对症治疗(激素、抗氧化剂)的要点,明确预后评估指标。
休克与心脏骤停:
休克:从病理生理(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入手,讲解休克的识别(血压、皮肤灌注、尿量)、分类(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等)及集束化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病因控制)。
心脏骤停:系统讲解病因(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基本生命支持(BLS:胸外按压、人工呼吸)、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电除颤、气管插管、血管活性药物)及脑复苏的关键措施(亚低温治疗)。
五、创伤与意外伤害救治
创伤急救:
院前急救:强调创伤现场的快速评估(ABC 原则:气道、呼吸、循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础技能,介绍创伤评分(如 RTS 评分)在伤员分类中的应用。
多发伤:解析多发伤 “伤情重、变化快、易漏诊” 的特点,讲解诊断流程(“CRASH PLAN” 检查法)及急诊救治原则(损伤控制性手术)。
意外伤害:
中暑、淹溺、烧烫伤、动物咬伤等:针对不同意外伤害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中暑的体温调节障碍、淹溺的缺氧性脑损伤),详解现场急救与院内处理要点(如中暑的降温措施、咬伤后的狂犬病预防)。
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病因与诊断:分析 MODS 的常见诱因(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介绍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如 SOFA 评分),强调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监测与处理:讲解 MODS 患者的多器官功能监测(呼吸、循环、肾功能等),以及支持治疗(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营养支持)与病因治疗的综合策略。
七、急诊技能操作
课程特色与优势
临床导向,实用性强: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急诊临床实际,以真实病例为切入点,解析诊疗决策中的关键思路,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例如,在急性胸痛章节中,直接对接 “胸痛中心” 的实战流程,帮助学习者快速适应临床场景。
体系完整,层次清晰: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病症,从理论知识到技能操作,课程结构层层递进,既适合初学者系统入门,也能满足进阶学习者深化理解的需求。
前沿性与规范性结合:融入急诊医学领域的最新指南(如 2023 年 AHA 心肺复苏指南)和技术进展(如 ECMO 在重症急救中的应用),同时强调操作的标准化与安全性,培养学习者的循证医学思维。
多媒体资源丰富:配套大量高清解剖图、流程图、急救操作视频及典型病例影像资料,通过可视化教学提升学习效率,帮助学习者直观理解抽象概念(如 MODS 的器官交互影响)。
强调团队协作与人文关怀:在灾难救援、多发伤救治等章节中,突出急诊团队(医生、护士、技师)的协作流程,同时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