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像分析方法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影像分析和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教学内容

成像技术原理:详细讲解 X 线、CT、MRI、超声、核医学等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结构和操作方法,让学生理解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例如,在讲解 X 线成像原理时,通过实验演示 X 线的产生过程,结合人体不同组织对 X 线吸收程度的差异,解释 X 线图像上黑白灰度的形成原因。

影像解剖学:引导学生识别正常人体各系统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解剖结构和表现,建立起影像与实际解剖结构的对应关系。以胸部 X 线为例,教师会指着图像上的不同部位,详细介绍心脏、肺、纵隔、肋骨等结构的位置、形态和正常影像学特征,同时结合人体模型或解剖图谱,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影像解剖。

疾病影像学诊断:介绍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信号、位置、边缘等特征,以及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比如在讲解肺部肿瘤时,教师会展示大量肺癌患者的 CT 图像,分析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如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同时与肺炎、肺结核等疾病的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鉴别诊断要点。

影像报告书写:教导学生如何规范书写影像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检查部位、检查方法、影像所见、诊断意见等内容,培养学生准确描述影像表现和提出合理诊断建议的能力。教师会提供一些典型病例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进行报告书写练习,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和讲解,强调报告书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通过 PPT、板书、实物演示等方式,系统讲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讲解 MRI 成像原理时,利用 PPT 中的动画演示,直观地展示磁共振信号的产生、采集和图像重建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复杂的原理。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在影像设备机房进行实际操作,如 X 线机、CT 机、MRI 机、超声诊断仪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设备的操作流程,掌握检查技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会在旁边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

病例讨论:选取典型的临床病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对病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诊断意见,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像阅片: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影像图片,带领学生进行阅片分析。在阅片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观察影像,如先整体后局部、先观察正常结构后寻找病变等,同时讲解如何分析病变的特征和判断其性质。学生也会在课后进行自主阅片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阅片能力。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