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归纳

字  形声字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自的读音

    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义符);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音符)

    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音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表示属于同一类事物的字

    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

  (象形字)①  用概括的线条描画实物形状

  (会意字)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配合成为一个新字以表示一个新意

  (指示字)  用象征性并具有指示作用的笔画来表示意义

  同音字  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1、读音相同字形相似;2、读音相同字形不同

  形似字  在形体上较为相近的字:1、笔画不同,字形差异细微;2、部首偏旁不同,字形差别明显

  多音多义字  一个字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

词  实词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表示1、人名;雷锋,同志,作家,老师,学生等2、处所;中国,亚洲,远处,近处3、时间;秋天,明年,星期天,早晨,现在4、方位;上,下。前后。5、事物;山水,火6、抽象概念,思想,格言,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

      表示1、动作行为;走,坐。听,看2、存在变化;有,存在,发生,发展3、心理活动;想,思考哎恨,希望,害怕4、可能、意愿;能,愿可以肯敢应该5、趋向;来去上下进出6、判断。是

    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表示1、形状;高大矮2、性质;软甜,好坏优秀,聪明3、状态〔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雪白笔直

    数词  表示数目:1、确数;2、概数;3、序数  常连用构成数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

    量词  表示单位  

      表示:1、事物的单位(1)个体(2)集体(3)不定量(4)度量衡;2、动作、行为的单位  

    代词  起指示(或替代)作用的词

      包括: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2、疑问代词:提出问题;3、指示代词:区别人或事物

  虚词  副词  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

    连词  起连接作用;表示:1、并列关系;2、选择关系;3、条件与副词配合使用

    介词  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助词  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分为:1、结构助词;2、动态助词;3、语气助词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可在句子的前、中、末,语句的意思不变

    拟声词  摹拟声音

  词汇  单义词  只表示一个意义

    多义词  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

    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反义词  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的词

短语:

词和词组合起来,构成短语(也称词组)。组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是两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是三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就是四个词。词和词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学校管理”和“管理学校”;也可以借助不同的虚词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父亲的母亲”和“父亲和母亲”。

一、短语的种类

词和词组合成短语,主要有六种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和介宾短语。

1、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与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关系,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短语称为并列短语。

例如:  报纸杂志    老师和同学   调查研究   唱歌跳舞

2、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在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用()表示定语,[ ]表示状语。)

例如:  (我的)老师   (清晰的)字迹   (一个)顾客   [激动地]说

3、动宾短语

有的动词单独使用就可以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不及物动词);有的动词还要在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才能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及物动词),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其中受动词支配的词是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表示宾语)

例如:   吃晚饭   卖豆浆   夸奖我

4、动补短语

动补短语是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处所等。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有些补语不能用“得”。(用〈 〉表示补语)

例如:   盛〈满〉   吓〈跑〉   洗得〈干净〉   睡〈在床上〉 

和动补短语相类似的,还有由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补语对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起补充说明作用。

例如:   暗得〈很〉   大得〈多〉   冻得〈麻木〉

5、主谓短语

两个词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这种短语叫主谓短语。(用   表示主语,   表示谓语)

例如:   养分多   举止稳重   天气好

6、介宾短语

介词与其后面的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组合成介宾短语。起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的作用,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例如:   从明天开始   在新的岗位上工作   睡在床上

复杂短语的层次划分:

二、句子及句子成分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的类型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复句分为单重复句和多重复句两类。

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间有一定的语法关系,根据不同的语法关系可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几种成分。此外还有独立成分。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主干)。

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情”。

表示为:          

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表示为:          

宾语:宾语在谓语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

表示为:          

例:我喜欢打球。

定语: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

表示为:(  )

例:(漂亮的)女孩爱看书。

状语: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表示为:[ ]

例:他[用扫帚]扫地。      她[十分]漂亮。   [那天晚上],他[没]来上晚自修。

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表示为:〈  〉

例:(他)肚子疼得〈厉害〉。     他坐〈在桌子旁〉

独立成分: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的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惊讶、感叹、模拟语气等。

表示为:△   

例:  砰, 砰,一阵枪声传来……

△   △

1、单句

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主谓句的具体类型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研究比较常见的主谓宾式和主谓式)

例:我们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主谓宾式)

他[非常]健康。(主谓式)

(他的)病症消失了。(主谓式)

注:主谓宾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这样,后面才有可能带宾语;主谓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但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

例;飞机!   站住!   哦!    呜!(我们这里不做研究)

结构复杂的单句的分析:

一个单句的各个成分都由词来充当,这个句子就简单;如果由复杂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分,单句就复杂了,它和复杂短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例:1、(我们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

2、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巩固练习:用符号标出各种句子成分

1、 严肃地对待文章内容的人一定也在文章形式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

2、 我相信,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增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

2、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

(1)并列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既A,又B”、“不是A,而是B”、“也A,也B”、“一方面A,一方面B”。

例: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

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变动。常用的关联词语:“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

例:他们俩手牵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3)递进复句

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关联词语:“不但(不光、不只、不仅)A,而且(并且、还、又)B”、“尚且A,何况B”。

例: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出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的关联词语:“或者A,或者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不如B”。

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转折复句

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

例: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6)因果复句

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因为A,所以B”、“既然A,就(那么)B”、“因此”等。

例: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不气馁。

(7)假设复句

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假如”、“假使”、“要是”等。

例: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

(8)条件复句

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无论(不管)A,都(也)B”等。

例:只有党风在正,才能事业兴。

多重复句的分析

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用“”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依次类推。

例: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了,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1)中国人民 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1)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2)树叶 黄了。

 (3)小王 今年十六岁。

 (4)鲁迅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么书 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 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 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 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

例如:(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 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在句子成份的定义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有特殊句式,它改变了成份的位置: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