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主要内容:本课程全面分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经验及教训,系统分析和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梳理和反思现代文学思潮、文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论争。

本课程是新闻采编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和人文修养,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潮流、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及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全面系统地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E确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全面培养学生中国当代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为学习文学理论和新闻创作打下必要的人文基础。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概括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文学体裁鉴赏研究的方法,最终达到具有独立分析短篇作品(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的目的。

第一章 从晚清到五四

第一节 晚清文学改良

一、晚清文学改良的背景

二、晚清文学改良的新主张

三、晚清通俗文学的兴盛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及其内容

(一)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的文学观念、理论主张

(二)文学革命的创作成绩:鲁迅的小说、胡适的白话诗

(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

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

2、作家作品: 1918 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 ,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格涅夫、龚古

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品。

二、文学革命中的论争 1.与林纾的论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

(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成为共识。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

法成为主导。

第四节 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 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 新月派、湖畔诗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等。

第二章 鲁迅的前期创作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1 、生平与思想发展: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的发展。

2、创作概况:小说、散文、杂文

第二节 小说创作

一、《呐喊》与《彷徨》

《呐喊》与《彷徨》的主题内容可分为四大块:

1、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以《狂人日记》 、《孔乙己》为例。

2、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以《药》 、《阿 Q正传》为例。

3、真切地反映旧时代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精神上的弱点,以《风波》 、《故乡》为例。

《祝福》对底层妇女的描写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揭露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悲剧。

4、探索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以《孔乙己》《在酒楼上》《伤逝》

为例。

《呐喊》和《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内容,而且创造了新颖的艺术形式,取得了重大的成

就。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

自觉、大胆的突破。

2、“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4.直叙的散记体结构和深化主题的结尾。

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三节 《阿 Q正传》

1、创作概况。

2、阿 Q形象的多重意义。

3、阿 Q的精神胜利法。

4、艺术上的成就。

第四节 《野草》 和《朝花夕拾》

1、《野草》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2、《野草》艺术上的创新性。

3、《朝花夕拾》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五节 鲁迅杂文

1、鲁迅杂文创作概况。

2、鲁迅杂文文体特色及比拟造形的方法。

第三章 文学研究会及其创作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及其散文创作

1、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概况

2、散文创作:朱自清、冰心、许地山;语丝体散文及周作人。

第二节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1、关于“问题小说” ;

2、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的问题小说;

3、关于“乡土小说” ;

4、乡土小说的两大类:田园小说和悯农小说,废名和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 、彭家煌、黎

锦明、蹇先艾等。

第三节 叶绍钧的创作

1、概况;

2、短篇小说和长篇《倪焕之》 。

第四章 初期白话诗和新诗奠基者郭沫若

第一节 初期白话诗

1、概况

2、胡适的《尝试集》

3、其他白话诗人: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沈尹默、周作人。

第二节 郭沫若及与《女神》

1、生平与创作概况

2、《女神》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泛神论、自我形象、浪漫主义;

3、其它诗集:《星空》《前矛》《瓶》《恢复》。 第三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与《屈原》

1、历史剧观念与创作概况

2、《屈原》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 创造社及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创造社及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1、创造社的成立及概况

2、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3、浪漫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

4、创造社其他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节 郁达夫及其小说

1、生平和创作

2、《沉沦》时期的小说特点

3、《春风沉醉的晚上》及后期创作的变异

第六章 20 年代诗歌发展与象征诗派

第一节 小诗运动

1、小诗的发生;来源与特色;

2、冰心的《繁星》 《春水》

3 宗白华的《流云集》 第二节 湖畔诗社的爱情诗

1、 概况及艺术特色;

2、 汪静之的《伊底眼》 《蕙的风》等。

第三节 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1、早期象征诗派;

2、李金发及其《微雨》 《食客与凶年》 。

第七章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第一节 新月诗派

1、发展概况

2、格律化新诗的美学原则及意义

第二节 闻一多

1、生平与“三美”为核心的新格律诗理论。

2、《红烛》:浓烈的爱国情思;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3、《死水》:爱国主义的变化与发展;新格律特征;客观抒情 。

第三节 徐志摩

1、生平与创作: “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2、清新轻柔的《志摩的诗》 ,艺术圆熟的《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

术形式;

3、艺术成就与贡献

第八章 初期话剧创作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田汉

(一)《咖啡店之一夜》与《获虎之夜》

(二)《名优之死》

第三节 “独幕剧圣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和《压迫》

第九章 左翼文学运动及文艺思想论争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第二节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第三节 与“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战

第十章 茅盾

第一节 生平、文艺思想与创作成就

1、生平及文艺思想

2、创作道路概述

第二节 《子夜》

1、题材与主题 以民族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为主线, 再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

代初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面貌,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性质。

2 人物形象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典型。精明、果敢、有抱负,过分自负。赵伯韬是金融买

办资本家的典型。阴险、狡诈、腐朽。冯云卿是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形象。工头屠维岳是是吴

荪甫形象的补充。

3、艺术成就 (一)结构宏大而缜密。多线条并行发展,多重矛盾交错展示。 (二)心理分析

为主的人物描写。 (三)象征、隐喻性的环境描写。

第三节 短篇代表作

1、《林家铺子》的主题是《子夜》的补充与延展。

2、《春蚕》和“农村三部曲” :丰收成灾及农民的逐渐觉醒。

3、艺术成就:截取生活横断面,运用典型情节和细节推进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

第十一章 左翼小说与戏剧

第一节 “革命的浪漫蒂克”

1、蒋光慈和他的 《少年漂泊者》《咆哮了的土地》 ,华汉和他的 《地泉》 三部曲、 洪灵菲的 《流

亡》等。

2、革命小说的特点与缺限: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和“革命的浪漫蒂克”并存;写“群像”与

人物公式化、概念化交织。

第二节 丁玲、柔石和胡也频的创小说

1、丁玲早期短篇集《在黑暗中》 《自杀日记》,多写富于叛逆精神而又苦闷彷徨的知识女性。

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 创造了带点病态反抗色彩的时代女性沙菲的典型。 中期左翼小说:《韦护》、

《一九三 0 年春在上海》的浪漫谛克倾向; 《水》、《田家冲》、《母亲》的转向现实主义。

2、柔石的小说创作概述; 《二月》评析:苦闷矛盾的知识分子形象;抒情的技巧; 《为奴隶的

母亲》评析:对封建制度与文化的控诉。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