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代书院视频讲座

  • 名称:中国著名古代书院视频讲座
  • 分类:历史地理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3/10/29 19:28:44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区,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洞等。蒸水出环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浩浩荡荡直下洞庭。而石鼓正当其中,横截江流,秦然若素。“衡州八景”有“石鼓江山锦绣华”、“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关酒百家”三景集聚于此。
岳麓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北宋时期书院曾一度衰落,这是由于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读书士子就学门路增多,而且非经科举,难得入仕之途,因而不愿长守山林,对书院失去了兴趣,以至“书院至崇宁末乃尽废”。然而北宋的官学很快变成科举的附庸,日渐腐败,因此,南宋时期兴办书院之风再起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朱熹对南宋书院的复兴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书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淳熙六年(1179)守南康军时,在庐山发现白鹿洞书院故址,申请兴复,于次年告成。朱熹为书院确定了条规,对书院的宗旨,为学之序以及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名曰《白鹿洞书院学规》,后世书院大都仿此办理,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元朝的书院,据称“几遍天下”,但受官方控制甚严,缺乏论辩争鸣的气氛。书院虽多,却无书院讲学的特点,几乎与官学无大区别,这是书院官学化的开端。延至明初,依然如此。直到正德(1506~1521) 嘉靖(1522~1566)之际,书院讲学论辩之风才又兴盛起来。王守仁、湛若水和他们的弟子对明朝书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王守仁讲学,“流风所被,倾动朝野,于是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湛若水是著名学者陈献章(白沙)的学生,他所到之处必建书院讲学授徒40多年。这时的书院把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不同学派各标其宗旨,各讲其主张,往往超出书院讲坛的范围,发展成为规模相当大的地区性的学术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书院“讲会”制度。
东林书院是明末影响最大特点最为突出的书院据《无锡金匮县志》载:“东林书院亦名龟山书院,在城东南隅,宋杨文靖(时)讲学于此,后即其地为书院”“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及弟允成始构成之。宪成殁,高攀龙、叶茂才相继主其事,榜其门曰东林书院”,“当宪成、攀龙讲学时,……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归”。可知东林书院名声之大。东林书院的重要特点是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致力于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为此,它的名声大振;但它也由此而遭到统治者的禁毁《明史·顾宪成传》说: “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明末曾四毁书院: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1537)御史游居敬上疏,指斥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1538)吏部尚书许赞以“官学不修,别起书院,耗财扰民”为借口,“申毁天下书院”第三次是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为了整顿吏治、整顿教育,遂以书院多无实学,且“科敛民财”为理由,封闭全国书院。第四次就是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拆毁天下书院,首及东林”。四毁书院的根本原因都是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一项政治措施。
东林书院
──明代影响最大的书院
清初统治者鉴于明末书院“群聚党徒”、“摇撼朝廷”的教训,极力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才允许在政府严密控制下创建书院。清朝书院数量甚大,但除少数仍保留着书院讲学的传统外,多数同官学无大差别。清朝末年,随着封建制度的日渐瓦解,书院也江河日下虽有人采取多种变应措施力加挽救,终于收效甚微光绪二十七年(1901)谕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千年,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完全官学化,这是书院发展的总趋势。书院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值得认真加以总结。
第一,书院的组织机构比较精干,一般只设山长(或称洞主、主洞)总理其事,规模较大的书院增设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工作。书院的主持人多数是书院的主讲,脱离讲学的管理人员很少。
第二,书院是教学机关,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的主持人或讲学者多为当时的著名学者,甚至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教学和研究的中心或基地。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共同讲学,重视学术的交流和论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不仅师生共同参加学术争辩,而且常与地方上的学术活动紧密结合,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第四,书院讲学实行“门户开放”,一个学者可以在几个书院讲学,听讲者也不限于本院生徒,常有慕名师而远道前来者,书院热情接待,并提供各种方便。
第五,书院比较重视生徒自学,提倡独立研讨,课程也较灵活,允许各人有所侧重,发挥专长。一般都以自修、读书为主,辅以教师指导,质疑问难。成绩考核多重平时表现,不仅视其学业,尤重人品与气节的修养。
第六,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主讲书院的名师学识渊博,品德过人,并且献身教席,热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学生是慕名师而来,能够虚心求教,立志成人,尊重教师。因此,中国教育史上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教学中体现得十分突出。
第七,书院的经费多以自筹为主,有较大的自主权,常常组织师生共同管理或监督各项开支。经费重点用于教学和学术活动,其他杂项费用所占比重甚低。
中 古代著名书院 国 书院之名起于唐书元六年(718)书正修书院,十三年改集书殿书院。置 士,掌刊刻书籍、征集书书、辨明 学 典章,是政府的秘书机书。 北宋有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始于唐李书客书书,盛于南宋朱熹书书,书隆于明 ,有千余年书史,坐落 清 于江西九江书山五老峰南书 10 公里书的后 山南麓。原址江西书山五老峰书南,原书李渤兄弟书居书书书。根据 屏 文 书书,“渤书白鹿自书,人 白鹿先生”。后 李渤任江州刺史, 地重游,于此修 建亭,引泉植 献 称 来 旧 楼 花,遂成书一书游书书地,取名白鹿洞。唐代(公元618-907 年)书。白鹿洞书院是中 书史上第一所完书的书 国 院, 岳麓、雎 、石鼓 “天下四大书院”,曾被 书“海 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五代南 与 阳 并称 誉 内 唐升元年书,在此建立了“书山 ”;宋(公元 国学 960-1127 年)初书建书书院, 正式定名书“白鹿洞书 并 院”。太平书 二年( 国 977)书书 子书刊“九书”。南宋朱熹书南康书守,手书 书,书 其中。明 仍书书院。西 国 学 学 清 有左翼山,南有卓书山,三山书台,一水(书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书。白鹿洞书院有着幽 的书境,书敞的院舍,书具书力的书书,求知若渴的生徒; 有完整的 书,有效的 方法,以书生徒书 静 它 教 教学 书的书书, 书书所需的 田。因此,在 书 以 ,延书书书书 教学 学 它 教来 达 1000 余年,曾书封建社 培书出一批批人才。 会   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位于衡 市北书外石鼓山。山似半书书立于蒸水 湘水书合书,海拔 阳 与 69 米,面书 4000 平方米。宋至道三年(997)衡 郡人李士 书建书院,景佑二年(公元 阳 真 1035),书书“石鼓书院”匾 书, 书的 书院、白鹿书院书名,成书北宋四大书院之一。集孔孟 书之大成的理 家、 育家朱熹在此 与当 睢阳 学 学 教 书 ,使石鼓又空前书之一振。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一般也称北宋四大书院,宋代四大书院。是后人对宋代历史悠久、影响广大,或官方褒扬、朝廷赏赐,或名人主讲,人才辈出,或规模较大,世人称道的书院的例举。“四大书院”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南宋,起初是对北宋时期四大著名书院的称谓。另外也有宋初四大书院和南宋四大书院的说法。对“四大书院”的说法历来不一,除了四大书院,还有六大,八大之说。唯一受到各种说法公认的是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最受公认的说法四大书院的说法是: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河南商丘城南的应天书院(睢阳书院); 
河南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或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 
其他被列入的书院还有徂徕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茅山书院(又名金山书院),龙门书院。 
 
天下四大书院(北宋四大书院,或宋代四大书院)说: 
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另一说,石鼓书院取代嵩阳书院。 
1)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吴澄之推举 
2)宋末马端临《文献通考》中的《职官考》推举。但在同一本书《学校考》中则用石鼓书院取代嵩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