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微课

  • 名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 分类:初一课程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9/6/30 9:09:08

          [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        

第1单元

I备考方略|

一、字词认读。

1.多听多练,把握语感。

汉字认读的关键在于语感,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多听规范标准的朗读,尽力学习并模仿,在解题时就会减少错误。

2.遇疑必查,形音确凿。

汉字认读时难免会遇到生僻、疑难的字,要及时查阅字典,明确正确读音,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3.据义择音,意明音准。

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定的,但有些汉字或字形相似,或读音相似,或一字多音,让人难以辨别。这就要求学生多查工具书,理解这些汉字的不同意义,依据词义识辨读音也是避免失误的好方法。

二、汉字书写。

1.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书写工整、清洁,不能模糊)

2.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音形义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从这三者的对应关系入手,根据现代汉字的字音和字义,正确识别字形。

3.要了解现代汉字的结构特点。现代汉字主要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因此可以通过形旁来辨别音同形似字。

三、容易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

1.增加或减少了笔画。比如感染的“染”、纸张的“纸”,有人总爱多写一个点,沟壑的“壑”,有人总爱少写谷字上的一短横。

2.形近而误写。如“誉”写成“誉”,土炕的“炕”字写成

“坑”。

3.偏旁部首相似而误写。如鬼鬼祟祟的“祟”写成“崇”。

4.音同而误写。比如“提纲”误写为“题纲”。

5.不明白成语典故造成错误。如“墨守成规”误写为“默守成规”。

专题复习二文学常识诗文默写

只是提出一种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任意默写,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开放性默写就是根据平时的积累和题目的要求,写出表示同一主题的诗文名句。这样的试题不局限于默写某一首诗中的诗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默写古诗文既然是必考,且所占分值较大,那理所当然就要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考查的内容是“死”的,是比较容易拿分的,因此,提高这项考查的得分率十分重要。

做好古诗文默写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课文中规定要背诵的古诗文要认真背熟,只有背熟才能默写出来。

(2)对一些著名的诗文,尤其是一些名句的意思要能知晓,这样,不管怎么出题,也不会因为不理解题意和诗句的意思而默写不出来。

(3)对古诗文名句不光要会背,还要会写,不能因为不会写字或写错别字而丢分。四、文学常识填空。

文学常识往往与名著导读结合起来考查,涉及对文学名著内容、情节、人物、主题、技法的把握,也包括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此类知识点的判断选择往往在人物、朝代、国别、作家、作品以及主题、内容等方面张冠李戴或评价失当。

专题复习三古诗词鉴赏

I备考方略|

要读懂诗歌,理解是关键。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积累一些古典诗词的常识,如常见的典故,诗人的生活经历,古代的文化历史知识等;还需要积累一些诗歌方面的美学知识,如意境、风格、含蓄、境界等美学范畴的常识;还需要熟练记住常见的名词术语,如虚实相生、寓情于情、动静结合等。

古诗词鉴赏一般包括:概括古诗词的内容、提炼古诗词的主旨、体会古诗词的情感、解说古诗词的典故、把握古诗词的手法、判断古诗词的修辞、品析古诗词的炼字、赏析古诗词的名句、描述古诗词的画面、捕捉古诗词的意境等。

专题复习四病句的辨别与修改

例1阵风掠过稻田时,恰似滚滚的黄河水,上下起伏。

例2他这个人有不少值得表扬。

[解析]例1中误认“阵风”为主语,其实主语应是“稻浪”。修改的方法是,在“恰似”前加上“稻浪”。例2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地方”。

2.成分多余。

例1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

例2这句话的后面,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解析]例1中“顽症”有“疾病”的意思,所以“疾病”多余,应删除。例2“无声”与“潜台词”重复。

3.词语搭配不当。

例1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到大会主席台上。

例2他迈着强壮有力的步伐正向我们走来。

[解析]例1中中心语“眼睛”和谓语“集中”不搭配,应将

“眼睛”改为“目光”。例2的定语“强壮”与它的中心语“步伐”不搭配,可将“强壮”改为“强健”。

4.不合逻辑。

例博物馆展出了宋朝时期新出土的古船。

[解析]“古船”前有两个定语,应为“新出土的宋朝时期的古船”,例句中位置错置后,使人误以为古船是在宋朝时期出土的。

5.关联词使用不当。

例1高速度的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文教事业,既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可能的。

例2这本书出版好几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的修改。

[解析]例1中“既……而且……”不搭配,可将“而且”改为

“又”,与“既”构成并列关系,或将“既”改为“不仅”,与“而且”构成递进关系。例2中滥用关联词语“所以”,表因果关系,应将“所以”去掉。

6.表意不明。

例桌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解析]“许多朋友”还是“许多礼物”,不明确。

二、修改原则。

1.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意,少改多就。

2.修改后不能出现新的语病。

3.保持句子的简洁。

4.根据实际表达的需要,照顾到前后文。

三、修改方法。

1.删:主要用于成分多余、重复啰嗦、前后矛盾。

2.换:主要用于搭配不当。

3.移:主要用于语序不当。

4.增:主要用于成分残缺。

四、修改步骤。

一读:借助语感找出病句,往往别扭的地方就是有语病的。二提:主干提取。从而辨析句子是否有错误。(抓主要动词)三改:增(即增加缺少的成分)、删(删去多余的部分)、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

四查:复查。看改后的句子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

专题复习五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I备考方略|

一、常见的几种误用。

1.分句之间用顿号。

例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解析]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第二个分句是“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第三个分句是“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在第二与第三个分句之间,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

2.联合词组不同层次之间用顿号。

例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解析]“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要用逗号。第二层次前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3.连词前面用顿号。

例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解析]“或、和、及、与”等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此句中的顿号应该删除。

4.概数用顿号。

例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们的样子

[解析]“十七八岁”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年龄。中间不用加顿号,因为无需停顿。加了顿号,“十七”和“八”

之间就成了并列关系了。

5.句中没用逗号却用分号。

例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解析]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时间长短不同,应该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此句的三个分号应改为逗号。

6.复句中间使用句号。例人变了。山山水水也变了

[解析]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人变了”虽然结构和语意都完整,但它与后面的“山山水水也变了”语意上有联系,

“也”这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是一个重要标志,“人变了”

后面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7.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例1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2.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解析]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可将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将分号改为句号。

8.非疑问句用问号。

例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解析]“这条路谁能走通”虽然有疑问,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关系的陈述句,故不能用问号。

9.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例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少爷。

[解析]这是一个倒装句,“我的小少爷”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是疑问还是反问的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便用问号。

10.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

例王之涣有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从中悟出了生活的哲理。

[解析]冒号后面的内容应全是提示的范围。这里提示的内容只是两句诗。可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11.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例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解析]“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词组,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作三杰的具体内容。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例晚上开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

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解析]“宣布”后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同一句子中,冒号一般仅用一个,否则便会层次不清,应将其中一个改为逗号。

13.话语之间插入的“某某说”后用冒号。

例“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解析]凡是在一段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冒号的作用是提示下文,如果用了冒号,前面的内容便没有着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