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商圣范蠡百家讲坛视频讲座

  • 名称:一代商圣范蠡百家讲坛视频讲
  • 分类:百家讲坛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3/10/11 22:26:12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散户陇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7年,约于公元前420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星火视频带您认识真实的范蠡。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蓄势待发
       在范蠡的精心策划下,越王勾践实施苦肉计,终于赢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最终被放回越国。夫差在赦免勾践时,封还给越国百里之地,归勾践直属,而其他原本属于越国的领土则被吴国占领。作为战败国,越国朝廷要处处听命于夫差的安排,成为彻头彻尾的属国。此时的越国国内,也正在品尝着多年穷兵黩武,最终又兵败敌手的苦果,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复杂棘手、处处受制于人的局面,作为勾践身边最重要的谋臣,范蠡将会如何协助越王勾践重整河山,浴火重生呢?曾经在吴国患难与共3年之久的这对君臣,在回到越国之后又是否会君臣同心,合力振兴越国呢?  
 
 一雪前耻
       回到越国的勾践卧薪尝胆,内心中则急于向吴国报仇雪恨。但是,范蠡却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而四次按兵不动。在范蠡的帮助下,越国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国力得到增强。公元前483年,在越王勾践的再次要求下,范蠡同意出兵吴国。那么,范蠡为何选在这一年出兵攻吴?越国向吴国复仇的准备真的做好了吗?
 
 一代商圣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在范蠡的辅佐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艰难岁月,终于灭掉吴国,洗刷了当年亡国的耻辱,完成了复国的大业。就在越王勾践北伐中原,称霸诸侯之时,范蠡却伺机急流勇退离开越国。那么,范蠡为什么执意要离开越国?历史上有名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范蠡离开越国后,还会再走仕途之路吗?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我国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