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是高中物理选修 3-4 中的重要内容。物体(质点)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所做的往复运动就叫做机械振动。物体能够围绕着平衡位置做往复运动,必然受到使它能够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即回复力。回复力是以效果命名的力,它可以是一个力或一个力的分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产生振动的必要条件是: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后要受到回复力作用,且阻力足够小。

简谐振动是物体在跟位移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其定义为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跟位移相反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即 F=-kx,其中“-”号表示力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反。简谐振动的条件是物体必须受到大小跟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反的回复力作用。

描述振动的物理量方面,简谐振动是一种周期性运动,常引入振幅、周期和频率等物理量。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常用字母“A”表示,它是标量,为正值,振幅的大小表示了振动系统总机械能的大小。周期是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频率是一秒钟内振子完成全振动的次数。振动的周期 T 跟频率 f 之间是倒数关系,即 T=1/f。简谐振动的周期和频率是由振动物体本身性质决定的,与振幅无关,所以又叫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单摆是摆角小于 5°的典型简谐振动。细线一端固定在悬点,另一端拴一小球,忽略线的伸缩和质量,球的直径远小于悬线长度的装置叫单摆。单摆做简谐振动的条件是最大摆角小于 5°,其回复力是重力在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单摆的周期公式是 T= ,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固有周期与振幅、摆球质量无关,只与 L 和 g 有关,其中 L 是摆长,是悬点到摆球球心的距离,g 是单摆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在有加速度的系统中,其 g 应为等效加速度。

简谐振动的图象是振子振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象。所建坐标系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图象是正弦或余弦函数图象,它直观地反映出简谐振动的位移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从图象可以得到振子在不同时刻或不同位置时位移、速度、加速度、回复力等的变化情况。

此外,还有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实际的振动总是存在着阻力,振动能量总要有所耗散,其振幅逐渐减小,直到停下来,这种振幅逐渐减小的振动叫阻尼振动。振动物体在周期性外力——策动力作用下振动,叫受迫振动,其达到稳定时振动周期和频率等于策动力的周期和频率。当策动力的周期或频率等于物体固有周期或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叫共振。

机械振动中的回复力类型

回复力是指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合外力。回复力不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它可以是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还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例如在弹簧振子中,回复力就是弹簧的弹力;在单摆中,回复力是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回复力的特点是其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大小与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在具体问题中,要仔细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以确定回复力的来源和大小。比如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当振子偏离平衡位置时,弹簧的弹力提供回复力,符合胡克定律 F = -kx ,其中 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 是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再比如单摆模型,当摆角较小时,回复力可以近似表示为 F = -mgx/L ,其中 m 是摆球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L 是摆长,x 是摆球偏离平衡位置的水平位移。

简谐振动的实际应用案例

简谐振动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在声学领域,声波的产生就是基于简谐振动的原理。当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时,会导致周围空气分子的压缩和稀疏,从而形成声波。比如扬声器中的振动膜,通过电流的变化使其产生简谐振动,进而推动空气发出声音。在光学方面,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也可以用简谐振动模型来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会发生衍射,光波会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其中光波的振动可以看作简谐振动。而在光的干涉中,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在空间某一点叠加时,其振幅相加而产生光强分布现象,光波的叠加过程也可以用简谐振动来描述。此外,许多光学仪器如干涉仪、衍射仪等都是基于简谐振动原理设计的,用于测量光波的波长、相位等参数。

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分析

单摆的周期主要与摆长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有关。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 T = 2π√(L/g) ,其中 L 为摆长,g 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在摆角小于 5°的条件下,单摆的摆长越大,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越小,单摆的周期越大。单摆是一种理想的物理模型,它由理想化的摆球和摆线组成。摆线由质量不计、不可伸缩的细线提供;摆球密度较大,而且球的半径比摆线的长度小得多,这样才可以将摆球看做质点,由摆线和摆球构成单摆。从受力角度分析,单摆的回复力是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并且指向平衡位置的分力,偏角越大,回复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的弧长也越大,所以周期与振幅、质量无关,只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在有些振动系统中,摆长不一定是绳长,重力加速度也不一定为标准值 9.8m/s²,因此出现了等效摆长和等效重力加速度的问题。例如,在一个斜面上的单摆,其等效重力加速度就不是 9.8m/s²,而是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质量的比值。

阻尼振动的能量耗散机制

阻尼振动是指振动系统中有能量耗散的振动现象。能量耗散的机制主要包括摩擦力、空气阻力、液体阻力等。在阻尼振动中,系统内部的能量逐渐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导致振动幅度逐渐减小。例如,一个在空气中摆动的单摆,由于空气的阻力作用,摆球的机械能逐渐转化为空气分子的内能,使得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阻尼振动可以分为过阻尼、临界阻尼和欠阻尼三种类型。过阻尼状态下,系统阻尼较大,振动迅速衰减;临界阻尼时,系统阻尼适中,振动以最快的速度衰减;欠阻尼状态下,系统阻尼较小,振动衰减较慢,且伴随着振荡现象。在实际应用中,阻尼振动常用于减震和防震,比如汽车的减震器就是利用阻尼原理来减少车身的振动,提高行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受迫振动与共振的实验探究

受迫振动是物体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在受迫振动实验中,通常会研究摆轮在电磁阻尼力矩作用下的运动情况。通过改变驱动力的频率和振幅,观察摆轮的振幅和相位变化。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会发生共振现象,此时振幅达到最大值。例如,在音叉的受迫振动实验中,通过改变驱动力的频率,测量音叉的振幅,绘制出振幅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曲线,可以清晰地看到共振点。在共振实验中,还可以研究不同阻尼系数对共振现象的影响。比如,增加阻尼力,共振峰变得更宽,共振频率会稍有降低。通过这些实验,可以深入理解受迫振动和共振的特性,以及阻尼对振动系统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选修 3-4 中的《机械振动》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从回复力的类型到简谐振动的应用,从单摆周期的影响因素到阻尼振动的能量耗散,再到受迫振动与共振的实验探究,这些知识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自然界中的振动现象,提高我们的物理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邮箱
huangbenjinc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