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生活的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浆与组织液、淋巴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
内环境的稳态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造成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各级中枢的功能不同,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
三、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的发现
促胰液素的发现是人们认识激素调节的开端。
激素调节的实例
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浓度,它们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四、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T 细胞、B 细胞)、吞噬细胞等。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刺激 B 细胞,在辅助性 T 细胞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细胞免疫过程: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 T 细胞,在其作用下,细胞毒性 T 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 T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新的细胞毒性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五、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达尔文父子的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包括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和非极性运输。
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
其他植物激素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以上只是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一课程的部分重要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教材、实验和练习题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