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临摹全套视频教学

  • 名称:中国书法临摹全套视频教学
  • 分类:琴棋书画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3/12/18 13:32:03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流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传统的、惟一的人门方法。通过临攀,从中学习书法技巧,掌握书写规律,吸收古人的书学成果,借鉴前人的书写经验,方能去创新、去攀登新的书法艺术的高峰。历史上大凡在书法上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精心于书法临攀之道,广泛学习各家之长,从而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从临攀的字面意义来解析,临即照着幕仿,幕即照着样子去做·在字面上临和幕本来就是一个意思,具有攀仿、仿效的含义。在书法学习中,临攀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也成为一种专门方法。正确认识、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书法临幕的地位和作用,是获得科学的学习书法艺术方法的前提,是提高学习书法艺术质量和效率的保证。

书法临摹是学习和运用书法语言的惟一途径

 

 


    中国书法是一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是以特殊语言为表达形式的独立艺术。这些特殊语言都抽象客观地显现在历代各种具体的书体、书作以及书法风格、流派上。对这些特殊语言只有用书法临幕这一种幕仿的实践性学习方式来积累、记忆,方能逐步地拥有和掌握。书法语言呈现在通过书写而形成的各种书法作品中,只有对这些不同形式规模的作品范式,仿照着书写,重复其动作,才能体会书法作品结字用笔的特征。通过临幕实践这种特殊的学习训练方法,逐步掌握书法的技法,从而实现对书法语言的全面获得和运用。书法语言只有通过书法临攀这一特殊实践方式,方能学到,除此别无它途。如果不忠于书法“原作”,对“原作”不作认真细致的幕仿,书法临摹就无法“准形.",在临攀实践中,如不能“准”其形,那么,从本质上就没有掌握真正的书法语言,也就无法进人真正的书法领域和境界。因此书法临摹是掌握和获取书法语言、步人书法艺术殿堂的惟一途径。

书法临摹是书法爱好者由业余逐步向专业过渡的阶梯和桥梁


    书法以汉字书写为其规定性之一。正因为书法的这一特殊规定性,诱惑着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始终以汉字实用审美为其观照层面,以正确、匀称、美观的衡量标准来理解书法。这就使众多的书法爱好者,终身以写宇范本为书法临攀对象。而书法临幕的对象,必须是在书法史上具有一定艺术地位的书法家的经典作品。将其作为临攀的荃础范本,加以系统、科学、规范的实践训练,就可能逐步掌握丰富的书法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全面理解以审美为追求目标的书法艺术,与以规范、正确为标准的汉字书写区别开来,从而真正进人书法艺术的殿堂。

书法临摹是提高对书法艺术认识、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


    书法是国粹,是中国人最自康的传统艺术,但是在书法产生、发展、繁荣的各个历史阶段,从文字、实用的角度来理解书法的文人学士,要比从专门的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理解书法的书法家多得多。不同知识层面的书法爱好者,面对同一件书法作品,观赏的角度都有所不同,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的视角反差和审美要求,其比例差距大体同于古代。这是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折射。这些现象,也基本符合书法艺术发展的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临摹,对被临摹的范本选择,对临摹过程的规范要求,都相当具体、严格。只有通过这种真正意义的书法临摹,才能真正认识、体会、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感之所在,才能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同一书法作品样式所带来的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差异。从文化知识的角度分析,仅凭理性认识,就可获取。而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理解,仅凭理性认识还不够,还得通过仔细甲观蔡、分价、揣摩,并经过临摹实践的体验,方能感受到古人在书写,或在创作某一作品时的情感、韵致及其艺术内涵。
    我们可以将书法临摹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理解为照着具体的古代经典书法作品来临幕书写,也可以分解为临和幕两种形式,临即对着原作棋仿,攀是把纸放在字帖上照着描画。姜夔在《续书谱》中对书法的临摹作过这样的评判和分析:“临书易失古人位工,而多得古人笔意,幕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幕书易忘。”这里对临和攀的优劣和得失,作了概括性评析,说明临、摹两种方法,各有得失。学书者必须将临摹并用,傲到优势互补。从次序上说,应当是先摹后临,先形后神,先象后意,方能进人形神并茂、意象共存的境地。否则就会出现无形无神、无意无象、以我为核心的“自我”书体。摹是临的基础,临是摹的高级阶段。摹是为了准形,临是为了在准形的基础上求神。这里需要强调指出,在书法临摹中存在的一个严重误区,即对“形似”和“神似”辫证关系的误解。书法艺术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书法的形态表达创作者的情感,书法临摹是获得书法形和神的惟一通道。形神的全面获取是书法学习的目标追求。形和神的和谐统一是书法艺术价值的全面实现.形神兼备,谓之日书艺佳作。有形无神,不谓佳作。形为神之载体,无形就不会出现书法作品,无形则无神。因此,在书法临摹中必须重视形的创造和确立。任何以“神似”、“意临”等来掩盖临摹不准形的书法临摹习惯,都是应该摈弃的。必须认识到,历代书法大家的“意临”和“神似”,都是建立在“准确”地临摹和“形似”的基础之上的。有些书法大家,在已经获取了丰富的书法语言之后,为了继续拓宽书法的风格面目,可能会对某一书体作一有意识的“意临”尝试,但这种不求“准形”的意临,是有其明确的特殊的学习目标的,初学者万万不可盲目试之。

 
为什么学习书法要临摹碑帖?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碑”、“帖”的概念。《说文》:“碑,竖石也。”碑的最初意义是为某种目的而立起的石头。而书法意义上的碑是指立在祖庙或墓穴旁以及某种特殊场所刻有文字的碑石,又称碑倒。现存最早的碑刻是商代的石篮断耳。帖的本义是指书写在帛上的文字,造纸术发明以后,写在纸上的尺犊、手札也称之为帖。据《汉书·陈遵传》载:“(遵)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弃以为荣。”这是关于帖的最早记载。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兰亭序》等都是著名的法帖。
    学习书法必须临摹碑帖。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前人留下了大量的碑帖可资我们借鉴,这种丰厚的艺术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我们不能无视前人的成就而从零起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说:“学书必先幕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接着又说:“欲临碑必先摹仿,攀之数百过,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这是经验之谈。也正如康有为所说的,学习书法的最佳途径是先攀后临。摹,即指用透明纸蒙在碑帖上,先双钩字的轮廓,然后填墨充写。摹碑帖能掌握字的结构。临是照着碑帖临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临.切忌一笔一笔地临,临碑帖能掌握笔法,“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书谱》)。临又分对临、空临和背临几种方式。
    临攀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学者如此,即使在书法上有一定成绩的人,也要经常临摹,这样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增强自己书法的艺术含量。这也如同蜜蜂采得百花后才酿蜜,那蜜是十分芬芳的。

关于临摹的几个阶段
    临摹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途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法的“始”,即是临攀,任何人概莫能外。
    通常说来,初学临帖当以模拟准确、分毫不差为上,在这一阶段,学习者的主要目的是力求能娴熟地掌握各种技巧。每一本字帖,都凝聚着古人毕生心血,包含着无比丰富的艺术内涵,轻视它是不合理的。如果连毛笔划线的技巧还没有掌握,就要傲然自得地卑视古人,以为亦步亦趋地跟着古人跑没出息,其实是在与自己开玩笑。有这种思想的人切须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