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要考点精讲:
商品经济:
经济形态:人类社会经历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形态,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从生产角度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从交换角度看,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剩余价值与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包括创造与劳动力价值相等的价值以及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v)与不变资本(c):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划分,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是不变资本。只有可变资本才能生产剩余价值,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市场经济理论: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看不见的手(无形之手)”指市场,“看得见的手(有形之手)”指政府宏观调控。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指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价格机制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宏观经济:
宏观调控: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主要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手段包括经济手段(借助经济杠杆,如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法律手段(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来调节经济关系和活动)和行政手段(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等方式,但需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主要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过多,实质是社会总需求过大。
财政政策:国家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和扩大预算支出规模来增加和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则通过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典型形式是压缩政府支出规模。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既定经济目标。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削减货币供应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措施包括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买卖有价证券调节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等。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学术著作或咨询专业的经济学教师。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练习题的训练,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