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 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

  • 名称:华中师范大学 - 心理健康
  • 分类:心理学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4/11/23 20:47:2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专注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情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应对压力与挫折,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标准及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如情绪理论、人格理论、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为理解自身心理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技能目标

学会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心理测试、自我反思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能够准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掌握情绪调节技巧,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与情绪管理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积极的自我暗示、合理宣泄等,有效应对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沟通技巧、冲突解决策略以及团队合作方法,能够建立和维护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应对压力与挫折的能力,掌握压力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目标设定、资源整合等,以及挫折应对的方法,如积极归因、寻求社会支持等,提高心理韧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意识,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勇于面对挑战的人生态度,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与包容,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营造关爱、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导论

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及重要性,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经历、个人认知等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自我认知与发展

通过心理测试、课堂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人格特质、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促进自我了解。

讲解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象,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良好的自我同一性。

情绪管理

介绍情绪的基本概念、种类及功能,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

教授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如情绪表达训练、认知重构、放松训练等,让学生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

人际交往与沟通

讲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如人际吸引、人际沟通的要素与模式等。

开展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包括倾听技巧、非语言沟通技巧、表达技巧、冲突解决技巧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压力与挫折应对

分析压力的来源、表现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压力管理的重要性。

教授压力应对策略,如时间管理、放松技巧、积极思维等,帮助学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探讨挫折的本质和意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学会从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实现自我成长。

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

介绍心理健康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与运动、良好的睡眠习惯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讲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寻求专业帮助的途径和方法,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见。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系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针对特定的心理健康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如 “如何应对考试焦虑”“怎样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 等。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案例分析

选取真实的心理健康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心理测试与评估

运用专业的心理测试工具,如 MBTI 人格测试、SCL-90 症状自评量表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在测试后,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角色扮演

设计一些与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反应,从而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和情绪调节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拓展训练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评估

平时成绩(50%)

包括课堂表现(参与度、发言质量等)占 20%。例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准确且有深度的学生可获得较高分数。

作业完成情况(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创新性等)占 20%。如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小组项目(小组合作的协调性、项目成果的质量等)占 10%。例如,小组共同完成的心理健康主题调研项目,根据项目的选题意义、调研方法的合理性、报告撰写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50%)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通过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为应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