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绪论
- [1.2.1]--1.1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 [1.3.1]--1.2.1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方框图法
- [1.3.2]--1.2.2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机理法
- [1.3.3]--1.2.3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实现问题的数学描述
- [1.3.4]--1.2.4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实现的方法之一
- [1.3.5]--1.2.5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实现的方法之二
- [1.4.1]--1.3.1状态向量的线性变换:概述
- [1.4.2]--1.3.2状态向量的线性变换:对角规范型
- [1.4.3]--1.3.3状态向量的线性变换:约当规范型
- [1.5.1]--1.4从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及组合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 [1.6.1]--1.5离散时间系统、时变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 [2.1.1]--2.1.1线性定常齐次状态方程的解
- [2.1.2]--2.1.2矩阵指数函数的计算方法
- [2.2.1]--2.2状态转移矩阵
- [2.3.1]--2.3线性定常系统非齐次状态方程的解
- [2.4.1]--2.4.1线性时变系统齐次状态方程的解
- [2.4.2]--2.4.2线性时变系统非齐次状态方程的解
- [3.1.1]--3.1.1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定义、Gram判据
- [3.1.2]--3.1.2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秩判据、PBH判据
- [3.1.3]--3.1.3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规范型判据
- [3.2.1]--3.2线性定常系统的能观性
- [3.3.1]--3.3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
- [3.4.1]--3.4对偶原理
- [3.5.1]--3.5.1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能观标准型:能控标准I型
- [3.5.2]--3.5.2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能观标准型:能控标准II型能观标准
- [3.6.1]--3.6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能观分解
- [4.1.1]--4.1.4.2李亚普诺夫关于稳定性的定义,李雅普诺夫第一法
- [4.2.1]--4.3.1李亚普诺第二法:李雅普诺夫主判据
- [4.2.2]--4.3.2李亚普诺第二法:李雅普诺夫辅助判据
- [4.3.1]--4.4李亚普诺夫方法在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 [4.4.1]--4.5李亚普诺夫方法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 [5.1.1]--5.1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综合的基本概念
- [5.2.1]--5.2极点配置
- [5.3.1]--5.3系统镇定问题
- [5.4.1]--5.4.1系统解耦问题:定义、性质
- [5.4.2]--5.4.2系统解耦问题:条件、算法
- [5.5.1]--5.5状态观测器
- [5.6.1]--5.6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的系统
- [6.1.1]--6.1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描述
- [6.2.1]--6.2.1泛函与泛函变分的基本概念
- [6.2.2]--6.2.2无约束条件的变分问题(1):欧拉方程
- [6.2.3]--6.2.2无约束条件的变分问题(2):横截条件
- [6.2.4]--6.2.3有约束条件的变分问题(1):状态自由
- [6.2.5]--6.2.3有约束条件的变分问题(2):哈密尔顿函数的性质
- [6.2.6]--6.2.3有约束条件的变分问题(3):状态约束
- [6.2.7]--6.2.3有约束条件的变分问题(4):终端时间自由
- [6.3.1]--6.3.1经典变分法的局限性
- [6.3.2]--6.3.2终端时间固定时的极小值原理
- [6.3.3]--6.3.3终端时间未固定时的极小值原理
- [6.3.4]--6.3.4极小值原理
- [6.3.5]--6.3.5时间最优控制(1)
- [6.3.6]--6.3.5时间最优控制(2):例子
- [6.4.1]--6.4.1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有限时间
- [6.4.2]--6.4.2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无限时间
- [6.5.1]--6.5.1动态规划-最优性原理
- [6.5.2]--6.5.2动态规划-离散系统动态规划
- [6.5.3]--6.5.3动态规划-连续系统动态规划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简介》
一、课程背景与重要性
现代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在工程技术、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通信系统、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而关键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控制方法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系统和高精度的控制要求时逐渐显露出局限性,而现代控制理论则为解决这些复杂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这门课程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对复杂动态系统进行精确建模、分析和控制的需求。它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如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矩阵理论等,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优化。掌握现代控制理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各种控制系统,还能够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难题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概述
(一)系统数学模型
状态空间表达式
介绍状态变量的概念及其选取方法。状态变量是能够完全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最小一组变量。通过定义状态变量,可以将系统的动态特性用一组一阶微分方程(连续系统)或差分方程(离散系统)来表示,这就是状态空间表达式。
详细讲解如何根据物理系统的原理或实验数据建立状态空间模型。例如,对于一个电路系统,可以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和元件特性来确定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对于一个机械系统,可以根据牛顿力学定律和运动学关系来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分析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特点和优势,如能够方便地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等。
传递函数矩阵
阐述传递函数矩阵的定义和意义。传递函数矩阵是在频域中描述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学工具。它反映了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输入输出特性,对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频率响应等具有重要作用。
讲解如何从状态空间表达式推导出传递函数矩阵,以及反之如何从传递函数矩阵转化为状态空间表达式。这两种模型之间的转换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分析和设计场景中灵活运用。
介绍传递函数矩阵的一些基本性质,如可逆性、秩等,以及这些性质与系统特性之间的关系。
(二)系统分析方法
稳定性分析
详细讲解 Lyapunov 稳定性理论。Lyapunov 方法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用于分析系统稳定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不需要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而是通过构造一个 Lyapunov 函数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介绍如何构造 Lyapunov 函数,包括常见的构造方法和技巧。例如,对于线性系统,可以根据系统的特征值来构造 Lyapunov 函数;对于非线性系统,可以根据系统的结构和特性来尝试构造合适的 Lyapunov 函数。
分析稳定性的各种概念,如渐近稳定性、全局稳定性、局部稳定性等,并讲解如何根据 Lyapunov 函数来判断这些不同类型的稳定性。
能控性与能观性
解释能控性和能观性的概念。能控性是指系统能否通过输入控制作用在有限时间内从任意初始状态转移到任意期望状态;能观性是指能否通过对系统输出的观测来确定系统的内部状态。
介绍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别方法,如能控性矩阵和能观性矩阵的秩判别法。通过计算系统的能控性矩阵和能观性矩阵的秩,可以判断系统是否具有能控性和能观性。
分析能控性和能观性在系统设计和控制中的重要意义。例如,在控制器设计中,需要确保系统是能控的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在状态观测器设计中,需要系统是能观的才能准确地估计系统的状态。
最优控制
阐述最优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最优控制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使系统性能指标达到最优的控制策略。
介绍常见的最优控制问题,如时间最优控制、能量最优控制、跟踪问题等,并讲解如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
讲解最优控制的几种主要方法,如变分法、动态规划法和极大值原理。这些方法为求解最优控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工具。
(三)系统设计方法
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设计
讲解状态反馈的原理和方法。状态反馈是将系统的状态变量通过反馈环节引入到控制器中,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通过合理设计状态反馈增益矩阵,可以改善系统的性能,如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加快响应速度等。
介绍状态观测器的设计。由于在实际中往往无法直接测量系统的全部状态变量,因此需要设计状态观测器来估计系统的状态。状态观测器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来估计系统的状态,其设计方法包括全维状态观测器和降维状态观测器。
分析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如在电机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极点配置
解释极点配置的概念和意义。极点配置是通过选择合适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将系统的极点配置到期望的位置,以实现对系统性能的调整。
介绍极点配置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如何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确定期望的极点位置,以及如何计算状态反馈增益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