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1)
- 2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
- 3 如何学习历史地理
- 4. “中国”的含义(一)
- 5 “中国”的含义(二))
- 3 如何学习历史地理
- 4. “中国”的含义(一)
- 5 “中国”的含义(二))
- 6. “中国”的变迁
- 7. 秦朝疆域 西瓜
- 8 汉朝疆域 西瓜视
- 9 分裂与统一 西瓜
- 10 隋唐扩展(葛剑雄教
- 11. 农牧归一的唐朝
- 12 农牧统一的北宋、南宋
- 13 屈辱与崛起
- 14 行政区划的形成
- 15 从郡县到州郡
- 16 州的形成和制度化
- 17 隋、唐、宋的三级制
- 复旦大学精品课【中国历史地理概况】:18 元朝三级或多级制
- 复旦大学精品课【中国历史地理概况】:19 特殊的政区
- 复旦大学精品课【中国历史地理概况】:20. 选择首都的条件
- 21 首都移动的轨迹
- 22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
- 23 城市的形成和变化
- 24 城市分布的变迁
- 25 舟车所至
- 26 邮传万里(一)
- 27 邮传万里(二)
- 28 长城及价值
- 29 为什么开运河
- 30 运河的价值
- 31 人口的来源
- 32 人口的迁出和迁入
- 33.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 34对社会发展和历史的影响
- 35.两次人口转变及其意义
- 36 人口的分布
- 37 汉族的形成
- 38 少数民族的变迁
- 39 新民族的形成
- 41 自给自足
- 42. 新品种与新作物推广
- 43.文化要素(产业)
- 44.文化要素(学术思想)
- 45. 文化区的形成及划分
- 46. 文化区的盛衰
- 47. 文化的发达与衰落
- 48.以方言为基础的地域政治
- 49. 地方戏剧和曲艺是方言的产物
- 51. 民居
- 52.婚丧节庆与民间信仰
- 53. 黄河
- 54. 黄河流域的文明
- 55. 长江与长江流域
- 57.湖泊的盈缩
- 58. 海陆的变迁
- 59. 植被和沙漠
- 60. 怎样看气候的变迁
- 61. 历史地理对气候变迁的考察
- 62.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
- 63.气候变暖不等于人类要毁灭
- 64. 自然灾害是否越来越频繁
- 65. 自然灾害是否越来越严重
- 66.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 67.全面准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
一、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海拔在 1000 - 2000 米之间;第三级阶梯主要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下。
山脉众多,纵横交错。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天山、秦岭、大兴安岭等。
气候
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等。
季风气候显著,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气候寒冷干燥。
河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约 6300 千米,流域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由于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较大。
还有珠江、黑龙江、淮河等重要河流。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等。
二、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如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等。
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
人口分布
历史上,人口分布经历了多次变迁。在古代,黄河流域是人口密集地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加。
现代,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人口较为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农业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古代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作物品种不断优化。
城市发展
古代城市如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曾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现代城市发展迅速,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
交通变迁
古代主要的交通方式有陆路的马车和官道,水路的运河等。例如京杭大运河在沟通南北经济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三、历史地理环境的演变
气候变迁
历史上气候曾发生过多次冷暖交替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人口迁徙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水系变化
一些河流的河道发生过改道,如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
土地利用变化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的利用方式不断改变,如森林的砍伐、耕地的开垦等。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研究领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