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万年前的中华文明起步
- 02 延绵千年的五帝时代
- 03 龙山文化和“龙”文化
- 04 作为“百里之诸侯”的先夏族
- 05 先夏史是五帝时代的文化亮点
- 06 旷日持久的洪水大泛滥
- 07 鲧的治水业绩
- 08 鲧的个性及悲剧结局
- 09 “三过家门而不入”
- 10 治水十三年功成
- 11 “唯禹之功为大”
- 12 成为“三代”第一王
- 13 天下九州的划分
- 14 禹贡制度
- 15 禹铸“九鼎”和王权建设
- 16 禹,一个新历史时期的领军人物
- 17 禅让和禅让制度的衰微
- 18 传子制度的确立
- 19 夏启艰难的建国历程
- 20 “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 21 太康失国和“五子之歌”
- 22 后羿代夏
- 23 少康流亡中的砥砺
- 24 “天下共主,九夷来宾”的中兴盛况
- 25 孔甲“乱夏”
- 26 “武伤百姓”的夏桀
- 27 商汤代夏
- 28 “王”字内涵的变迁
- 29 王城——夏王朝权威的旗帜
- 30 “ 夏后氏官百”
- 31 宽严相济的夏代法制
- 32 新时代和新文明
- 33 历法时代
- 34 青铜时代
- 35 玉石时代
- 36 夏礼和中华传统礼仪
- 37 “始诸饮食”的夏礼
- 38 夏礼的基石:孝礼
- 39 “以天下养”的养老思想
- 40 “慎终追远不忘祖”
- 41 养民“九功”
- 42 “邑”和“邑人”
- 43 邑人的食谱
- 44 尚黑右衽的夏装
- 45 “开道”与“筑梁”
- 46 《诗》《书》等典籍中的夏代
- 47 先秦诸子对夏代的追记
- 48 司马迁的考察报告《夏本纪》
- 49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
- 50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和分布地区
- 51 二里头文化昭示的夏代文明
- 01 周王朝的由盛而衰
- 02 一个王朝的残阳夕照
- 03 无奈的平王东迁
- 04 春秋时代的历史进程
- 05 郑国的东进方略
- 06 郑武公经营中原
- 07 郑庄公“小霸”及其影响
- 08 郑子产“铸刑鼎”
- 09 齐的建国及其“杂交” 文化
- 10 齐桓公用管仲为相
- 11 齐鲁长勺之战
- 12 管仲改革齐政
- 13 齐桓公的尊王和称霸
- 14 结秦晋之好
- 15 宋襄公图霸失败
- 16 晋楚“城濮大战”
- 17 晋文公的霸业
- 18 秦穆公称霸西戎
- 19 楚的先世及楚的建国
- 20 楚的北上和东进
- 21 楚王问鼎中原
- 22 楚的称霸天下
- 23 晋楚争霸的势均
- 24 华元的“弭兵”
- 25 向戎的“弭兵”
- 26 开放的吴国走向昌盛
- 27 “十年归报楚王仇”
- 28 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 29 越国的北上称霸
- 30 大夫专政局面的形成
- 31 “三桓”专鲁政
- 32 田氏代齐
- 33 三家分晋
- 34 冶铁手工业的兴盛
- 35 从“铁耕”走向“牛耕”
- 36 铁器应用引起的社会变革
- 37 民族大家庭形成的社会条件
- 38 “华夷杂处”局面的发展
- 39 大国争霸促成华、夷融合
- 40 频繁的华、夷联姻活动
- 41 “东西南北人”
- 42 “天下一统”局面的打破
- 43 学术下移和私学的兴盛
- 44 “士人”崛起和思想解放
- 45 儒墨显学的渊源及其形成
- 46 儒墨显学的社会价值
- 47 老子和先秦道家的创始
- 48 显学以外的文化大家
- 49 圣人之后
- 50 千秋学人
- 51 民族良心
- 52 万世师表01
- 53 万世师表02
- 01 “战国”之名的由来
- 02 战国历史的起点
- 03 三家分晋
- 04 田氏代齐
- 05 李悝变魏
- 06 吴起变楚
- 07 申不害相韩
- 08 邹忌相齐
- 09 商鞅变秦
- 10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11 燕哙让国与燕昭图治
- 12 战国制度变迁的总体趋势
- 13 战国官制的变化
- 14 中央与地方:郡县制度的建立
- 15 乡里制度:基层社会治理架构的形式
- 16 军功爵制:居民政治身份的重塑
- 17 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 18 编户齐民的出现
- 19 小农生产方式的确立
- 20 小农与国家间的共生互动关系
- 21 魏国始强
- 22 齐魏争霸
- 23 秦之崛起
- 24 合纵与连横
- 25 齐燕互侵
- 26 秦的远交近攻
- 27 秦灭六国
- 28 战国兼并战争的基本特点
- 29 列国军事变革措施
- 30 战国军事技术的发展
- 31 战国时期军事理论的创新
- 32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33 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 34 战国时期的商品流通、市场与货币
- 35 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 36 小农阶层的分化
- 37 豪强和军功地主、奴隶
- 38 战国士阶层的变化
- 39 商人阶层的兴起与社会风气变化
- 40 战国诸子之学兴起
- 41 战国时的儒家学说
- 42 战国时的道家学说
- 43 战国时的墨家学说
- 44 战国时的法家学说
- 45 战国时的名家学说
- 46 战国时的阴阳家学说
- 47 战国风云人物:吴起
- 48 战国风云人物:商鞅
- 49 战国风云人物:孙膑
- 50 战国风云人物:“战国四公子”(1)
- 51 战国风云人物:“战国四公子”(2)
- 52 战国风云人物:张仪
- 53 战国风云人物:苏秦
- 54 战国风云人物:范雎
- 55 战国风云人物:魏冉
- 56 战国风云人物:吕不韦
- 57 战国风云人物:屈原
- 58 战国风云人物:荆轲
- 59 消失的古国:中山国
- 60 远古的乐声:曾侯乙墓编钟
- 61 官员“喜”与他的事业
- 62 两千三百年前的家信
- 63 楚竹书背后的精神世界
- 01 “战国”之名的由来
- 02 战国历史的起点
- 03 三家分晋
- 04 田氏代齐
- 05 李悝变魏
- 06 吴起变楚
- 07 申不害相韩
- 08 邹忌相齐
- 09 商鞅变秦
- 10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11 燕哙让国与燕昭图治
- 12 战国制度变迁的总体趋势
- 13 战国官制的变化
- 14 中央与地方:郡县制度的建立
- 15 乡里制度:基层社会治理架构的形式
- 16 军功爵制:居民政治身份的重塑
- 17 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 18 编户齐民的出现
- 19 小农生产方式的确立
- 20 小农与国家间的共生互动关系
- 21 魏国始强
- 22 齐魏争霸
- 23 秦之崛起
- 24 合纵与连横
- 25 齐燕互侵
- 26 秦的远交近攻
- 27 秦灭六国
- 28 战国兼并战争的基本特点
- 29 列国军事变革措施
- 30 战国军事技术的发展
- 31 战国时期军事理论的创新
- 32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33 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 34 战国时期的商品流通、市场与货币
- 35 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 36 小农阶层的分化
- 37 豪强和军功地主、奴隶
- 38 战国士阶层的变化
- 39 商人阶层的兴起与社会风气变化
- 40 战国诸子之学兴起
- 41 战国时的儒家学说
- 42 战国时的道家学说
- 43 战国时的墨家学说
- 44 战国时的法家学说
- 45 战国时的名家学说
- 46 战国时的阴阳家学说
- 47 战国风云人物:吴起
- 48 战国风云人物:商鞅
- 49 战国风云人物:孙膑
- 50 战国风云人物:“战国四公子”(1)
- 51 战国风云人物:“战国四公子”(2)
- 52 战国风云人物:张仪
- 53 战国风云人物:苏秦
- 54 战国风云人物:范雎
- 55 战国风云人物:魏冉
- 56 战国风云人物:吕不韦
- 57 战国风云人物:屈原
- 58 战国风云人物:荆轲
- 59 消失的古国:中山国
- 60 远古的乐声:曾侯乙墓编钟
- 61 官员“喜”与他的事业
- 62 两千三百年前的家信
- 63 楚竹书背后的精神世界
- 01 新制度的创立
- 02 统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
- 03 展示帝国实力的伟大工程
- 04 帝位更替
- 05 关东的义军
- 06 项羽集团的崛起
- 07 刘邦集团的崛起
- 08 楚汉决战 01
- 09 楚汉决战 02
- 10 天下秩序的重建
- 11 汉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
- 12 吕氏集团的覆灭与文帝即位
- 13 文帝的“宽严兼济”
- 14 景帝面临的挑战
- 15 初露锋芒
- 16 反击匈奴
- 17 开疆拓土
- 18 经营西域
- 19 新的经济、财政政策
- 20 强化皇权与统治政策的转变
- 21 文化繁荣与宗教改革
- 22 全新的帝国
- 23 对外征伐的失利
- 24 皇室内乱于地方叛乱
- 25 昭帝时代的“与民休息”政策
- 26 霍光权势的确立
- 27 霍氏覆灭与宣帝亲政
- 28 边疆秩序的重新安定
- 29 元帝、成帝对儒学的推崇
- 30 儒家学术的繁荣
- 31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 32 王氏外戚势力的确立
- 33 王莽篡汉
- 34 新朝:遵循儒家理念构建的理想国家
- 35 新朝灭亡
- 36 刘秀的发迹
- 37 经略河北与刘秀称帝 01
- 38 经略河北与刘秀称帝 02
- 39 天下的重新统一
- 40 东汉新政
- 41 重塑皇权
- 42 儒学的重新定位
- 43 中原王朝威望的重建
- 44 外戚、宦官专权
- 45 士人集团的形成与党锢之禁
- 46 北疆统治秩序的崩溃
- 47 地方门阀与经学世家的崛起
- 48 黄巾起义
- 49 群雄纷起与汉室流亡
- 01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 02 曹操的异军突起和官渡之战
- 03 刘备“三顾茅庐”
- 04 孙氏初据江东
- 05 赤壁之战
- 06 “奉天子以令不臣”
- 07 求贤“三令”
- 08 开荒屯田
- 09 九品中正制
- 10 刘备入蜀
- 11 刘备东征的失败
- 12 “七擒七纵”孟获
- 13 六出祁山
- 14 诸葛一生唯谨慎
- 15 东吴灵活的外交方略
- 16 开发江南经济
- 17 对岭南的开拓
- 18 驶向宝岛台湾的万人船队
- 19 司马氏代魏为晋
- 20 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 21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22 贾后干政和八王之乱
- 23 流民南下的狂潮
- 24 司马睿南下建东晋政权
- 25 “王与马,共天下”
- 26 东晋的北伐
- 27 淝水之战
- 28 东晋的衰亡
- 29 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內迁
- 30 “十六国”的建立
- 31 动乱中的民族融合
- 32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
- 33 南北朝时代的开始
- 34 宋、齐两朝的更迭
- 35 梁武帝及“侯景之乱”
- 36 南朝时期皇权的加强
- 37 南朝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 38 北魏的百年兴衰
- 39 魏孝文帝的改革
- 40 由强而弱的东魏、北齐
- 41 转弱为强的西魏、北周
- 42 统一大势:杨坚建隋代周
- 43 道教的形成及广泛流传
- 44 佛教传入及传布
- 45 译经与佛教中国化
- 46 佛教石窟寺院兴盛
- 47 文学创作的兴盛
- 48 乐舞荟萃纷呈
- 49 高峰突起的书法
- 50 世人瞩目的绘画
- 51 经学研究的继续
- 52 正史修撰的丰硕
- 53 科学技术的显著发展
- 01 隋文帝上台及改革
- 02 三百年分裂后的重新统一
- 03 隋文帝的佛教意识形态
- 04 隋炀帝的急政及隋朝的衰亡
- 05 隋末群雄逐鹿的知识和信仰背景
- 06 李唐及其竞争对手
- 07 玄武门之变与权力传承
- 08 贞观之治
- 09 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
- 10 唐前期东北亚政局的嬗变
- 11 高句丽、百济的灭亡和日本的战败
- 12 遗民、遣唐使和文化交流
- 13 初虽效之,终能反之——破灭突厥
- 14 经营西域和安抚吐蕃
- 15 与印度关系的嬗变
- 16 太宗后期的权力角逐
- 17 武周政权的登场
- 18 佛教政治意识形态:冲突与融合
- 19 天后的都市:洛阳的最后辉煌
- 20 武周政权的意义
- 21 后武则天时代的政治格局
- 22 皇位从中宗系转入睿宗系
- 23 玄宗的政治改革与贵族政治的终结
- 24 玄宗改革的历史意义
- 25 西行求法运动和佛教本土化
- 26 绚烂的文化和艺术
- 27 唐诗的世界
- 28 科技发达的时代
- 29 玄宗朝强盛局面的突然终结
- 30 安史之乱的始末
- 31 保守主义兴起和走向内转
- 32 藩镇割据与唐朝恢复中央权威的斗争
- 33 内政外交之连环性
- 34 作为黄泉延伸的宦官及中央政府的党争
- 35 唐朝的乱亡与五代的肇始
- 36 朱温代唐和五代前期的攻战
- 37 契丹的崛起与南方的情形
- 38 统一因素的滋长与五代后期的政治社会
- 39 回归古典的儒家思想运动
- 40 武宗灭佛及其影响
- 41 对其他宗教的迫害和宗教宽容政策的结束
- 42 东亚信仰世界的重构
- 01 五代的形式
- 02 契丹踏入中原
- 03 幽云十六州
- 04 从夹马营到陈桥驿
- 05 杯酒释兵权
- 06 未完成的统一进程
- 07 太祖的兄弟关系及默念迁都之争
- 08 烛影斧声
- 09 终结十国与宋辽开战
- 10 “抑武”的制度保障
- 11 文治与科举、学校
- 12 对峙的巩固与鼎力的酝酿
- 13 东封西祀
- 14 宋夏战争
- 15 关南誓书与宋辽夏三边关系
- 16 宋的南疆政策与侬智高之乱
- 17 仁宗朝的军事形势与财政状况
- 18 因忧患而思变
- 19 “理财为方今先急”-新政的主要内容
- 20 “三不足”与“一道德”
- 21 整饬军政与开边
- 22 翻云覆雨
- 23 “端王轻佻”
- 24 开边的新成果与宋的幽云情结之泛起
- 25 辽的统治格局及其危机的产生
- 26 辽金战争与“海上之盟”
- 27 北伐幽云
- 28 盟邦反目
- 29 第一次围城和城下之盟
- 30 北宋灭亡
- 31 逃亡
- 32 防线的重建与政权的重建
- 33 宋与伪齐的战争
- 34 和战之间
- 35 和议与收兵权
- 36 达成和议的外部环境——“恢复”的困境
- 37 秦桧专权
- 38 完颜亮南侵与高宗之退位
- 39 隆兴北伐与和议
- 40 金的政局动荡
- 41 “独断”与“近习”用事
- 42 两宫不睦与光宗“禅位”
- 43 庆元党禁
- 44 开禧北伐
- 45 史弥远专权与理宗之立
- 46 蒙古侵金与宋金混战
- 47 理宗的身份危机
- 48 李全之叛及宋失山东
- 49 宋蒙联合灭金
- 50 端平入洛与宋蒙战争的爆发
- 51 理宗朝的宋蒙战争
- 52 贾似道的时代
- 53 襄阳失守与宋之灭亡
- 54 厓山海战
- 55 中央的权力架构与权力平衡
- 56 地方行政
- 57 财政
- 58 科举
- 59 工商经济与城市网络
- 60 城市生活——以开封为例
- 61 海外贸易
- 62 社会救济
- 63 理学
- 64 史学
- 65 宋词
- 66 科技
- 01 九至十三世纪北方草原形式:漠北的蒙古化
- 02 蒙古诸部的游牧经济与社会结构
- 03 蒙古先世历史概说:苍狼与白鹿的传说
- 04 铁木真早年的成长:三河之源的传奇
- 05 争雄草原:从铁木真到成吉思汗的转变
- 06 漠北立国: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 07 征夏攻金:成吉思汗的对外扩张
- 08 挥鞭西进:蒙古第一次西征
- 09 窝阔台合罕继承汗位
- 10 窝阔台合罕的文治武功
- 11 汗统的转移:从贵由汗到蒙哥汗
- 12 极盛的帝国:蒙哥汗对东西方世界的统治
- 13 蒙古帝国的崩解及其世界性意义
- 14 建元中统:1260年的转折
- 15 建元中统:1260年的转折2
- 16 整顿中原:罢“世候”,行“迁转法”
- 17 灭亡南宋:江南若破,百雁来过
- 18 天祥之死:元廷对南宋遗留问题的处置
- 19 经世敛财:忽必烈的理财大臣们
- 20 成宗守成:铁穆耳继位及其“惟和”政策
- 21 武仁授受:“兄弟叔侄相继”与“延祐儒治”
- 22 英宗被弑:至治新政与南坡之变
- 23 明文之争:两都之战与天历之变
- 24 顺帝北遁:脱脱更化与大元覆亡
- 25 蒙元体制的“二元性”特征
- 26 宋元明的“转折”:元代是“黑暗”时期吗?
- 27 “四等人制?”“九儒十丐?”
- 28 蒙元法律的特性
- 29 理学兴盛: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
- 30 五指并重:蒙元时代的宗教宽容
- 31 南北混融:大一统时代的诗风
- 32 曲苑竞妍:元杂剧的辉煌
- 33 隔江山色:文人画的兴盛
- 34 传教士的东来与西行的人们
- 35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 36 元人意识中的外部世界观念
- 01 元末群雄并起
- 02 朱元璋的崛起
- 03 削平群雄,统一中国
- 04 大明国号的由来
- 05 大权独揽的洪武皇帝
- 06 特务政治与文字狱
- 07 发展经济,奖励农桑
- 08 胡蓝之狱,整肃群臣
- 09 严刑重法,惩奸治贪
- 10 洪武年间科场案
- 11 明初大臣的悲剧
- 12 明初的分封及隐患
- 13 昙花一现的建文新政
- 14 靖难之役
- 15 “诛十族”与“瓜蔓抄”
- 16 朱棣削藩,加强皇权
- 17 设立内阁与创设东厂
- 18 永乐治绩
- 19 郑和七下西洋
- 20 仁宣之治
- 21 英宗朝王振专权
- 22 土木之变
- 23 北京保卫战与英宗南归
- 24 南宫之变及影响
- 25 宪宗朝汪直跋扈
- 26 弘治中兴
- 27 正德朝刘瑾乱政
- 28 民变蜂起
- 29 宁王之乱
- 30 嘉靖革新
- 31 大礼议之争
- 32 嘉靖大倭寇
- 33 首辅迭换
- 34 严嵩柄权
- 35 内阁倾轧与首辅之争
- 36 隆庆议和
- 37 嘉隆时期的政策调整
- 38 张居正蒙恩佐帝
- 39 万历新政
- 40 人亡政息的悲剧
- 41 万历三大征
- 42 国本之争
- 43 万历怠政
- 44 矿监说吏与民变
- 45 晚明宫闱疑案
- 46 东林书院与晚明党争
- 47 阉党误国
- 48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 49 明军兵败萨尔浒
- 50 辽沈失陷,孤守宁远
- 51 君臣猜忌,痛失良将
- 52 清兵虎视中原
- 53 思宗励精图治
- 54 明末农民战争
- 55 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
- 56 明王朝沉疴难起
- 57 崇祯帝的悲剧
- 58 转瞬即逝的大顺政权
- 59 短暂的南明朝廷
- 60 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
- 61 心学的兴起
- 62 “四大奇书”
- 63 明代科技
- 01 山海关外
- 02 李自成进京
- 03 王朝更替
- 04 顺治十八年 01
- 05 顺治十八年 02
- 06 康熙继位
- 07 三藩之乱
- 08 收复台湾
- 09 开明治世
- 10 庄廷鑨与戴名世
- 11 奏销和哭庙
- 12 社会控制
- 13 李煦奏折
- 14 民生的艰辛
- 15 雍正即位之谜
- 16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17 年羹尧被杀
- 18 田文镜的发迹
- 19 李卫与鄂尔泰
- 20 汪景祺与查嗣庭的悲剧
- 21 吕留良案
- 22 齐周华和谢济世
- 23 雍正的文化信仰
- 24 乾隆鼎盛局面的形成
- 25 文化之狱
- 26 科举兴盛下的儒林人生
- 27 政以贿成1
- 28 政以贿成2
- 29 和珅的荣耀之路
- 30 抄家清单
- 31 马戛尔尼访华
- 32 天朝自大
- 33 鸦片之祸
- 34 林则徐禁烟
- 35 火烧圆明园
- 36 洪秀全的故事
- 37 东进江南
- 38 天国的陨落
- 39 咸丰帝之死
- 40 同治并未中兴
- 41 垂帘听政
- 42 中日战争
- 43 议行新政
- 44 庚子西狩
- 45 夕阳下的瀛台
- 46 宣统皇帝
- 47 宫廷生活
- 48 帝国的终结
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这套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为止。这本书差不多在《新疆两千年》同时候开始 读,读了差不多一年。前期非常不成熟,错误也多。正在逐步修改。感谢大家包容!
细讲中国历史,弘扬中华文化。丛书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目的,面向大众的、可信的、通俗化的中国历史。作者均为对中国历史素有研究且有志于通俗历史写作的专家,多为历史学博士,确保内容的可信。每本20万字、图片200余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正文前置彩色插页4面,正文后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历史地图以及重要参考书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