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专题讲座

  • 名称:《西厢记》专题讲座
  • 分类:文化历史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1/2/2 21:30:30

《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因为带着把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之一的《西厢记》介绍给少年读者的任务,我重新把《西厢记》仔仔细细看了三遍,竟然没有一点枯燥感,书中的人物就那样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眼前,犹如老朋友般熟悉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不看书的时候也好似有了牵挂一样。本子写得真是好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张生的志诚和憨直,莺莺的多情和含蓄,红娘的调皮和机智……每个人物形象在诗情画意中逐渐丰满起来。


也许,人世间最能真切打动所有人的只能是爱情,因为这样的梦想千百年来是没有改变过的,古今中外,男女老少,达官贵人,贩夫走卒都会被一个问题所牵绊:感情,确切地说是爱情。


没有人比张生和崔莺莺更有资格演绎一场缠绵悱恻至真至诚的爱情故事了,没有人比他们更有水平演绎得荡气回肠温婉柔美了。张生“头戴一顶葱绿解元巾,软翅摇摇,身穿一件葱绿色杭绸海青,脚登粉底皂靴,仪容俊雅,仪表堂堂,不愧为洛阳风流才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诗歌词赋样样精通,长得风流倜傥,举止文雅得体,试问在那个年代,哪个女子见了不会心动?莺莺小姐更是千娇百媚,“那张粉脸儿,五官安排得没有一件不恰到好处,细细的眉儿,弯弯的好像新月,斜斜的一直到飞鬓云边,脸上擦了粉则太白,施了胭脂则太红。那吹弹可破的娇脸,生气时好看,微笑时更美,春风满面,让人越看越爱”。而且,小姐不仅外表生得好,更是才情满腹出口成章、艺术修养极佳。


是的,这样的一对璧人肯定会一见钟情,所以才有了千古佳话万古美谈。


可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情感发展也一波三折,在这每一波每一折里都有着丰富的故事,那些缜密的小心思,那些情之所至的行为,都写得那么动人。在所有的波折里,最大的一次是“巧计退贼”这一章,事情发生突然,寺庙成了孤岛,在人们绝望的时候,莺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紧迫的情况下,表面看起来清秀文弱的张生表现出了另一方面的才能,让人们看到了他诗情画意的胸中还有着雄才大略,这就使这个人物形象一下子脱离了过去传统才子佳人的故事套路,让读者也不禁爱上了这位才俊。


小时候总是觉得女人长得漂亮了就应该有所谓的王子公子们围着来求爱。现在想来,那样直白的爱慕其多数的成分和孔雀开屏动物求偶没有什么区别。看了《西厢记》才会发现,美好的爱情应该是心心相印互相欣赏互相促进的。莺莺写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表明的不仅仅是爱情,更多的还有自己的才情吧。莺莺所说的“天长地久,不负知音”应该比我们所唱的“没有人比我更爱你”和“死了都要爱”更有力度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也叫《会真记》,记叙了张生与莺莺的曲折爱情;至北宋,民间的说唱艺术又加以改造,在情节和结尾上有了一定改变;至金,又出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基本构架。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实、改写、提高,使这个爱情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终于成为西厢故事的终结者。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名德信,生卒年不详,大都人,熟悉勾栏生活,擅长写儿女私情,作品讲究文采,风格优雅,有“花间美人”之誉。他著的《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也称《张君瑞待月西厢记》,为杂剧剧本,最早刊行于明弘治十一年。该剧问世以来就受到历代众多学者喜爱和追捧,因为曲辞华艳优美,富有诗意诗境,无论说唱还是表演,都婉转有韵律。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妇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青年人总是不断胜利,而旧势力总是节节败退,并处于被嘲笑的地位。此外,《西厢记》还有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错综复杂,三个年轻人不断进行试探性的捉弄,常常出现令人捧腹的场面,格调轻松明朗,和前一种矛盾的情感基调相辅相成,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作者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样艺术手段,生动鲜活地将其表现出来。多情的崔莺莺、痴心不移的张生、调皮机智的红娘、顽固卫道的老妇人等因此成了不朽的艺术典型。


中国的古典戏曲,都写得非常优美,故事情节动人心弦,引人入胜;文笔流畅,辞藻华丽,可惜典雅深奥,不大好懂。《西厢记》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对白接近口语,但唱词形式繁多,一般人阅读起来,即使能看“懂”,也是一知半解,身在“朦胧”之中。因之,影响了古典戏曲阅读的普及性。


为了便于少年读者阅读,我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参考了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改编的《西厢记》和由金波先生主编的全新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的《西厢记》。由于小说和戏曲终究不同,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在客观上存在差距,所以,为了某些情节的发展需要,对原作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增删,回目也没有完全依照原样。因为面对的读者是青少年,所以在改编时对内容做了一定的处理,将原著中的情爱描写轻描淡写地带过,却一点也不会影响戏曲的内容和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