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管理会计视频教学

  • 名称:[刘英]管理会计视频教学
  • 分类:金融财会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3/8/8 18:32:44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中,价值的创造与维护是最为重要的两点。基于此,管理会计是企业的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

第一章 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

²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服务对象不同2002单选)

²  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定期的财务报表,为企业外部同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集团服务。以提供定期的财务报表为主要手段,以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为主要服务对象,是财务会计的重要特点。

²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在于它主要不是适应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而是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它丰富、发展了传统的会计职能,采用灵活而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地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

第二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一、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50年代)过渡性、原始性管理会计阶段

²  执行性管理会计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

²  “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当时在会计上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这几个方面。2000填空)

²  因而总的来说,这个时期还只是一种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仍处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中的初级阶段

二、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性管理会计阶段

²  20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所谓战后期(二战)。战后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有许多新的特点。

²  对企业管理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迫切要求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它包括:一方面强烈要求企业的内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具有灵活反应和高度的适应能力,否则,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这种新的形势和要求,是战前风靡一时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无法适应的。

²  由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不能适应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形势和要求,它要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²  现代管理科学,它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运筹学,一是行为科学。

²  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在方法上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²  现代管理会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其早期形成的一些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中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它们引进、应用到会计中来,形成了一个新的与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

²  现代管理会计是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

²  现代管理会计和上述执行性管理会计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同时它也包含了执行性管理会计。1999填空)

第三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简答、多选)

一、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

²  管理会计虽侧重于直接为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服务,实际上它也是同时为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服务的。

二、方式方法更为灵活多样

²  财务会计统一以货币形式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严格遵循社会公认的指导性会计原则,从凭证、帐簿到报表,对有关资料逐步进行综合,要严格按照既定的会计程序进行,具有比较严密而稳定的基本结构。这是使财务会计资料能取信于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机构等所必需的。

²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它主要是为企业内部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有用信息,它在许多方面(不是所有方面)可以不受社会公认的指导性会计原则的制约,结构比较松散,领域更加广阔,方式方法也更加灵活而多样。

²  从会计信息系统图,可以看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基本上是同源的,它们的分流,主要是从算账这个环节开始。

三、同时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局部两个方面

²  财务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提供集中、概括性的资料,来综合评价,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²  管理会计则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同时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和局部两个方面。

四、面向未来

²  财务会计一般只反映实际已完成的事项,侧重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历史性的描述;描述过去,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²  管理会计则不然,它为了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必须面向未来

²  “决策与计划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决策和计划,都必须有预见,都是以未来尚未发生的事项作为处理的对象。

五、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²  财务会计也要应用一些数学方法,但范围比较小,一般只涉及到初等数学。

²  管理会计为了在现代化的管理中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却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许多现代数学方法。

第二章 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对象、方法和职能作用

第一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 性质

一、从科学的性质看

²  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二、从工作的性质看

²  现代管理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

²  现金流动是现代管理会计这一特定领域有关内容的集中和概括,贯穿于这一专门领域的是中,构成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简单说,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现金流动。2000

²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的内部职能大大地扩展了,其工作重点也随之转移,即把重点转向对现金流动的分析,这是因为:

①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其流入与流出既有数量上的差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成本、盈利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统一评价,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综合性的信息。    首先,企业生产经营中现金流出与流入数量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的

盈利水平。

            其次,现金流出与流入时间上的差别,则制约着企业资金占用的水平。

            而且,现金流出与流入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别还可以综合起来进行考察。

也就是,时间上的差别,可通过“货币时间价值”进行换算,

转化为同一起点上看问题,使时间上的差别也通过数量上的差

别来表现。

②现金流动也具有很大的敏感性。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系统而及时地反映出来。这样,现金流动的有关信息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神经中枢,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反馈作用。

第三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方法

一、现代管理会计基本方法的主要特点 分析的方法

(一)财务会计所用的方法,是属于描述性的方法,重点放在如何全面、系统地反映企

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是属于分析性的方法,借以从动态上来掌握它的对象

——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现金流动。如果对它们进行集中和概括,可以看到,“差

量分析”是作为一种基本的分析方法贯穿始终的,它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有多种

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①成本性态分析法;

              2001多选)                    ②本•量•利分析法;

③边际分析法:是增量分析的一种形式;

④成本——效益分析法;

⑤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二、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上的精密化,标志着它从描述性科学向精密科学发展

方法的精密化

²  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数量分析方法日趋精密化,是它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标志着它从描述性科学向精密科学转变。

第四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²  它的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核算(记录、反映)扩展到把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

  解析过去是由财务会计来完成的。现代管理会计解析过去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好地适应筹划未来和控制现在的需要。

     控制现在是指控制企业目前的经济活动,使之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地进行。

     预测和决策是策划未来的主要形式。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丰富资料,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从而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

总起来说,现代管理会计以上几个方面的职能——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策划未来,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发挥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职能。

第二篇 成本性态及本利分析

第三章 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成本的概念及意义

²  成本,是为生产一定产品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的货币表现。它包括产品生产中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

²  意义:产品成本指标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性指标。这一指标对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二、成本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成本的分类方法6

²  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   制造成本      直接材料   主要成本

直接工资                            间接材料

制造费用   加工成本         间接人工

                                        非制造费用   行销或销售成本                  其他制造费用

                                                              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中的工资不包括直接工资

²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直接体现为当期损益。2000多选)

²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反映和考核企业生产车间的成本水平和管理责任,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

三、成本按性态分类1999~2000论述)

²  成本的性态,是指成本总额的变动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可降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

²                        y   =    a   +    bx         b单位变动成本

总成本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x业务量

              (总额)  (总额)

²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与产量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其特点是:在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不受产量增减变动影响;但从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看,它却随着产量的增加而相应地减少。如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等。

²   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

²  固定成本通常有可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与约束性固定成本两类。

²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企业根据经营方针由高阶层领导确定一定期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主要由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为影响(决定)的,包括研究开发费、广告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项。

²  约束性固定成本主要是属于经营能力成本,它是和整个企业经营能力的形成及其正常维护直接相联系的费用。不受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影响,如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保险费、财产税、管理人员工资等。企业的经营能力一经形成,在短期内难于作重大改变。因而与此相联系的成本也将在较长期内继续存在。

²  变动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产量的增减成正比例增减;但是从产品的单位成本看,它却不受产量变动的影响。

²  文本框: 成本总额半变动成本,是指总成本虽然受产量变动的影响,但是其变动的幅度并不同产量的变化保持严格的比例;这类成本由于同时包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所以,实际上是属于混合成本。    其一,半变动成本有一个初始量,这类似固定成本,在

这基础上,产量增加,成本也会增加,有类似变动成本,如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费、电镀费、电话费等。(标准式半变动成本见左图)

其二,半变动成本随产量的增长而成阶梯式增长,成为

阶梯式半变动成本。其特点是,产量在一定范围内

增长,其发生额不变;当产量增长超过一定限度,

其发生额会突然跳跃上升,然后在产量增长的一定

限度内又保持不变。如化验员,检验员的工资。

(阶梯式半变动成本见左图)

四、成本按可控行分类

²  成本按照可控性可以区分为可控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两类。

²  从一个单位或部门看,凡成本的发生,属于这个单位或部门权责范围内,能为这个单位(部门)所控制的,叫做这个单位(或部门)的可控成本。反之,成本的发生,不属于某一单位或部门的权责范围内,不能为这个单位(部门)加以控制的,叫做这个单位(部门)的不可控成本。

²  成本的可控与否是有条件的。成本按其可控性分类,是以一个特定的单位和一个特定的时期作为出发点。

五、成本按照可追踪性分类

²  按照生产成本可追踪性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类。

²  直接成本是指能直接计入或归属于各种产品(劳务或作业)成本的费用。例如原料及主要材料。

²  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计入,而须先进行归集,然后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种产品(劳务或作业)成本的费用。例如,制造费用。

六、成本按可盘存性的分类

²  成本的可盘存性是指一定期间内发生的成本是否计入产品成本,并作为资产结转下期。

²  一定期间内发生的成本可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两种。

²  产品成本是指同产品的生产有着直接联系的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它们汇集于产品,随产品而流动。

²  期间成本是一种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期的长短成比例的成本,其效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因而,不应结转下期,而应在其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收益表,作为该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

七、成本按经营决策的不用要求分类

²  经营决策要运用一系列独特的成本概念,作为分析、评价有关方案经济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据。

(一)   差别成本:广义的差别成本,是指不同方案之间的预计成本的差额。狭义的差别成本是指由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成本差别。

(二)   机会成本:决策是必须从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一种最优方案,因此,要把已放弃的次优方案的可计量价值就是被选取的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并非实际支出,也不记入帐册,但在决策时应作为一个现实的因素加以考虑。

(三)   边际成本: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边际成本是指成本对产量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所以,边际成本的实际计量,就是产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额,很明显,管理会计中的单位变动成本和差量成本都是边际成本这个理论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

(四)   付现成本:付现成本是指所确定的某项决策方案中,需要以现金支付的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特别是当企业的资金处于紧张状态,支付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付现成本最小的方案来代替总成本最低的方案。

(五)   应负成本:应负(负担)成本是机会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是企业实际支出,也不记账,是使用某种经济资源的代价。自有资金部分应计的利息就是假计成本的一种。应计成本也称假计成本

(六)   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购买目前所持有的某项资产所需支付的成本。在定价决策时,必须认真考虑重置成本这一因素。

(七)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发生、无法收回的成本。这种成本与当前决策是无关的。

(八)   可避免成本:可避免成本是指通过某项决策行动可改变其数额的成本。也就是说,如果某一特定方案采用了,与其相联系的某项支出就必然发生;反之,如果某项方案没有采用,则某项支出就不会发生。

(九)   不可避免成本:是指某项决策行动不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也就是同某一特定决策方案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其发生与否,并不取决于有关方案的取舍。

(十)   可延缓成本:某一方案已经决定要采用,但如推迟执行,对企业全局影响不大,因此,同这一方案相关联的成本就称为可延缓成本。

(十一)不可延缓成本:如果已选定的某一决策方案必须马上实施,否则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那么与这一方案有关的成本成为不可延缓成本。

(十二)专属成本与共同成本

(十三)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相关成本是指与决策有关的未来成本。例如差别成本、机会成本、付现成本、应负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延缓成本等都属于相关成本。非相关成本是与相关成本相对应的成本概念。它是指过去已发生、与某一特定决策方案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例如,不可避免成本、不可延缓成本、共同成本、沉没成本等均属于非相关成本。

第二节 半变动成本的分解

²  对半变动成本分解常用的方法有: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回归直线法等。

一、高低点法

²  高低点法是指以某一时期内的最高点产量的半变动成本与最低点产量的半变动成本之差,除以最高产量与最低产量之差,先计算出单位变动成本的值,然后再据以把半变动成本中的变动部分和固定部分分解出来的一种方法。

²  y = a + b x

²  a在相关范围内是固定不变的,高低点产量发生变动与它没有影响,可以不考虑。如果b在相关范围内是个常数,则变动成本总额随着高低点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² 

²  计算顺序:先算b,再求a = ybx a = ybx

²  计算时首先考虑产量x

二、散布图法

²  散布图法,亦称布点图法,是指将所观察的历史数据,在坐标纸上作图,据以确定半变动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各占多少的一种方法。

三、回归直线法

²  回归直线法,亦称最小二乘法。它是根据若干期产量和成本的历史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公式,将某项半变动成本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方法。

²  计算顺序:一般先求b,再求a,有时先求r

² 

² 

²    

²  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当r=0,说明变量(成本与产量)之间不存在依存关系;当r=+1,说明变量之间有完全的正相关,也就是一个变量(成本)完全依随另一个变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当r=-1,说明两个变量(成本与产量)之间有完全的负相关,也就是一个变量(产量)增加或减少时,另一个变量(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费用)却相应地减少或增加。

²  高低点法——优点:简便易懂;缺点:计算的结果不大准确。

散布图法——优点:利用散布图法来确定反映变动趋势的直线,比起高低点法可能得到较精确的结果。

            缺点:由于绘制因人而异,所以其结果也不一定十分准确。

回归直线法——优点:利用“回归直线的误差平方和最小”的原理,所以其结果是最易准确的。

第四章 变动成本法

第一节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简答、多选)

一、产品成本组成的不同

²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成本计算b

成本组成 制造费用:                                                   完全成本计算

       变动性制造费用

       固定性制造费用——期间成本

²  在产品成本组成存在的差别的理论依据是:

1)变动成本法之所以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只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全额列入损益表,从当期的销售收入中扣除。其理由是: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明确区分。产品成本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随产量而变动。根据这一原则,只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随产量变动,所以产品成本只包括这三大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而发生的,这些生产经营条件一经形成,不管其实际利用程度如何,有关费用照样发生,同产品的实际生产没有直接联系,并不随产量的增减而增减。也就是,这部分费用所联系的是会计期间,而不是产品,它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其效益不应递延到下一会计期间,而应在费用发生的当期,全额列作期间成本,从本期的销售收入中直接扣件。

2)完全成本计算的理论依据是,凡是同产品生产有关的耗费都应计入产品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为保持一定的经营条件而发生的,也就是同形成企业生产能力正常维护相联系,他们认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消耗一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同时要消耗一定的生产能力,如果没有厂房、没有基本组织机构,不开动机器设备,产品就生产不出来。所以为提供生产能力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也应同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一样都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随产品而流动。也就是说,如果产品销售出去,汇集于产品上的成本也应转为本期的销售成本,以确定本期的收益;假如产品没有销售出去,构成期末存货,那末汇集于产品上的成本也应结转于下一期,等到下期销售后,才结转到销售成本。

二、在“产成品”与“在产品”存货估价方面的区别

三、在盈亏计算方面的区别

(一)产销平衡的情况

²  在产销平衡的情况下,两种成本计算方式所确定的分期损益是相同的。

²  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²  期末存货量=期初存货量

²  本期生产量=本期销售量

²  =M

(二)产销不平衡的情况

1、本期生产量大于销售量。

²  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²  期末存货>期初存货 M>M

²  按变动成本法计算,本期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全额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除;而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在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意味着本期生产的产品没有全部销售出去,产成品的期末存货增加,它会带走一部分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也就是说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中有一部分由销售成本吸收,从本期的销售收入中扣除,其余部分则以期末存货形式结转到下期,可见,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减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是全额了。所以,在销售收入一样的情况下,采用变动成本法扣除了全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而采用完全成本法仅扣除了部分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当然由此所确定的净收益前者会小于后者。

       2、本期生产量小于销售量。

²  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²  期末存货<期初存货 M<M

²  按变动成本法计算,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要全额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减;但按完全成本法计算,在本期生产量小于销售量的情况下,则意味着期末产成品盘存减少,本期销售的产品中不仅包括了本期生产的产品,而且包括了上期结转下来的产成品。可见,本期产品销售成本中不仅包括本期发生的全部固定性制造费用,同时还包括了上期产成品所结转下来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正因为这样,所以在销售收入一样的情况下,前者扣除的成本少,后者扣除的成本多,当然由此所确定的净收益,前者会大于后者。

 

² 

²  1)当本期生产量和销售量相等时,不管采用变动成本法或全部成本法,其确定的分期损益是相同的。

2)当本期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一般大与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3)当本期生产量小于销售量时,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小于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第二节 对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评价

一、对完全成本法的评价

²  优点:(1)采用完全成本法的优点,可以鼓励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因为产量  

越大,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会越少,从而单位产品成本随之降低。

              2)有利于编制对外财务报表。

²  缺点: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由于其中掺杂了人为的计算上的因素,使得利润的多少和

销售量的增减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因而不易为管理部门所理解,不便于为决策、控制和分析直接提供有关的资料。

²  综上所述可见,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不能真实反映销售量——成本——利润之间的正常关系,往往会出现假象。正如上面所述的,在销售单价、成本不便的情况下,销售量相同,净收益不同;销售量增加,净收益反而减少;期末存货增加,销售量减少,净收益增加。

二、对变动成本法的评价1999多选、2003多选)

²  优点:     1)所提供的成本资料能较好地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易于为管

理部门所理解和掌握。

                    2)能提供每种产品盈利能力的资料,有利于管理人员的决策分析。

                    3)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与业绩评价。

                    4)简化了产品成本计算。

²  缺点:     1)变动成本计算不符合传统成本概念的要求。

2)所确定的成本数据不符合通用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1999单选)

3)所提供的成本资料较难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问题1999名词“存货中固定性制造费用”)

²  合理的做法是: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即把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先计入这一账户;期末,把其中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收益汇总”账户,并列入损益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并将其余额附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²  两种成本计算法下净收益的变换:M-期初存货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存货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M全   +期初存货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存货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M

第五章 成本—产量—利润依存关系的分析

²  成本—产量—利润依存关系的分析,是指对成本、业务量(产量、销售量)、利润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分析。它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确定企业的盈亏临界点(保本点),进而分析有关因素变动对企业盈亏的影响。

第一节 贡献毛益与盈亏临界点

一、贡献毛益19982001名词、1999填空)

²  定义:贡献毛益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²  文本框: 保本点性质:贡献毛益是反映各种产品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分析的一项重要信息。

      

 

 

 

 

 

 

² 

²  如果固定费用不变,净收益将增加同样的数额。

二、盈亏临界点

²  盈亏临界点,也称损益两平点或保本点。是指在一定的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相等,不盈也不亏。

²  当销售量低于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时,将发生亏损;反之,当销售量高于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时,将会获得利润。

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