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 要积累孩子依恋自己的心理资本
- 情感陪伴的性格作用
- 观念和性格的早期形成有规律
- 好的亲情陪伴一定是唠叨的
- 6岁之前要说“不”
- 克制忍受与防止自私
- 挫折教育有哪些必要性
- 青春期的叛逆教育
-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 青春期的爱情教育
- 要让孩子知道生命的意义
- 养育和教育的关系
- 规范的养成
- 学会辨别性的魅力
- 孩子偷拿怎么处理
- 早期教养中爱与性的识别
- 杀亲案的早期性格培养溯源
- 我如何走上了犯罪心理研究之路
- 如何防止孩子有暴力倾向
- 关注孩子青春期的红色信号
- 人格障碍也会导致“坏小孩”
- 为什么孩子厌学,该怎么办?
- 保护孩子的理由
- 李玫瑾:正确地和孩子沟通,比什么都管用
- 李玫瑾:6岁前孩子性格培养的“四不一做”原则
- 李玫瑾:孩子的性格控制之“等待”和“自我控制”
- 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1
- 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2
- 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3
- 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4
- 严重暴力犯罪心理解析
- 杀亲案的犯罪心理解析
- 系列杀手的犯罪心理
-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解析
- 高材生犯罪心理解析
- 12岁之前的培养决定孩子的一生
- 反社会人格≠犯罪,但它是病
- 关注孩子的好朋友和兴趣爱好
- 孩子青春期要注重“心理抚养”
- 什么是抑郁症、焦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 青少年心理的迷失
- 12-18岁关键期和孩子做朋友
- 家庭教育的缺失,易造成“冷漠少年”
- 情绪怎么决定身体健康
- 适度的惩罚也是一种保护
- 研究人最简单的方法
- 注重孩子的法律和人生教育
- 家庭健全≠健全的家庭教育
- 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有滞后表现
- 亲自的陪伴比丰富物质更重要
- 人性的培养比智力的教育更重要
- 良好的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 养育孩子陪伴最关键
-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问题
- 孩子的初生年一定要亲自抚养
- 高智商犯罪心理分析(一)
- 高智商犯罪心理分析(二)
- 高智商犯罪心理分析(三)
- 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儿童教育
- 如何走上学习哲学道路的?
- 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 真正的好教育是快乐的
- 犯罪心理学的真相
- 犯罪中施害人的动机分析
- 孩子胆小怎么办
- 二胎家庭该如何教育
- 如何察觉孩子的反社会人格?
- 养育孩子分四个阶段
- 一眼识破渣人,青春保护教育
- 孩子所有的反应都是父母的折射
- 让孩子远离危险
- 高材生如何正确教育
- 高材生心理健康建设
- 心理精神疾病与谈话功效
- 育儿中家规的重要作用
- 父母如何跟孩子沟通
- 李玫瑾经典育儿讲座-1
- 李玫瑾经典育儿讲座-2
- 李玫瑾经典育儿讲座-3
- 李玫瑾经典育儿讲座-4
- 李玫瑾经典育儿讲座-5
- 伸向钱包的小手
- 孩子出走为哪般
- 人格障碍,我不是个坏小孩
先有好父母,才有好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教育的核心阵地。
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同时也担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副会长。作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的神奇故事在公安大学学生中流传,课上往往座无虚席。
在学生们看来,她不止是个教授
上世纪末,监控还没有普及,面对一个怎么也不肯说话、无法定案的嫌疑人,她翻阅案卷后开始自说自话,言语中谈及嫌疑人少年时的各种情况
当她说到凶手坐在家里每天往外都看到某一个女人走过的场景,嫌疑人立刻问:“你怎么知道的?!
她经常作客于今日说法等媒体,在马加爵、药家鑫案中的评论也频频出圈。立足于40年研究基础,她一直致力于揭示: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
以下,就是李玫瑾教授从屡上报端的罪案中,总结出的关键观点: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滞后反应,因此,人的心理特征与早期抚养有密切的关系。
01 健全的家庭≠健全的家庭教育
我们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在乳儿期,孩子建立情感依恋和情感联系,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很多家长问我:我现在的工作特别好,挣的钱也很稳定,但是我的孩子呢还很小,他说李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说挣钱啊,你挣多少年都是挣,孩子呢,就那几年关键期,过了这几年就是一生的问题,你自己来权衡孰大孰小。
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家庭中是不是要有成员的分工?孩子早年都妈妈管,那爸爸干什么呢?
我也给大家讲一个我的观点:宝宝很小的时候,妈妈是全力以赴来照顾他,做爸爸的可以偶尔拍拍嗝,或者抱一会儿,哄一下。
但是爸爸们要做到、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六岁之前,当着孩子的面好好爱妈妈——也就说不要两个人都集中对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我是家庭的重点,你们都要照顾我,形成自我中心。
妈妈照顾我的时候,爸爸照顾妈妈,然后妈妈还要告诉孩子,咱们也要帮爸爸,所以家里应该形成链接的一个关系,而不是形成一个中心的关系。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知道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情感会发展:
他先是找准一个人,当情感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一家人,也就是奶奶啊、爷爷啊、姑姑啊、叔叔啊这些人,产生以亲族为联结的亲情。
当他产生亲情之后,会走出家门,很快跟小朋友融在一起,把身边的小朋友发展起来,就是从同伴儿、伙伴儿到他的朋友,这个过程一直从小学到中学,建立起友情——这时候的友情往往是一生中最稳固的,因为他对朋友的情感依恋恰好到了这个高峰的程度。
当他同伴发展好的时候,就到了性发育,12岁青春期的时候,先是同性发展,然后就是异性。再晚些时候,他恋爱了,恋爱的时候就又变成一对一的情感关系了。
当他一对一的情感稳定,就要组建家庭,这个家庭一形成,他就会有孩子,于是这个阶段的一个人,他的情感到达什么程度呢?
有上下关系叫父母跟我,有横向关系叫朋友和爱人,然后还有向下的关系叫父母和孩子,所以这个人的情感已经是立体的了,处于我们常说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
所以我们说的“成熟”是什么意思呢?他对人生的几种感受都有了。
为人父母的时候,才知道父母不容易,当你这个有爱的关系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责任和约束。
02 人的心理有发展顺序
在我参阅过的许多案件中,呈现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他的问题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更有钱,结果他奋斗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
我们讲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很好地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
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我记得最早有一次在全国家庭教育会上,当时有个领导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说对不起,你让我说,我就要这样说,而且要说到所有的地方。
抚养人对被抚养者,首先你有他生命的决定权,第二你有他物质发展的提供权利,第三你对他照顾的程度也是你决定的,第四他的个性完全是你造就的,所以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身边大人的问题。
我又用了另外一段话,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我经常遇到一些案件,有记者给我打电话说,“李老师怎么样来教育这些孩子们?”我说你错了,现在不是教育孩子们,而是教育身边的大人。
有一个老总,咱们国内品牌的一个老总,通过《今日说法》的记者找到我说,“李老师,我这儿子老偷钱,我想领他来见见你。”我跟他电话里讲,你儿子不用来,你来就行。
什么意思?
问题在你的身上,不在孩子的身上。
03 停下来,或许孩子还有救
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
在珠海曾经有一个父亲很有本事,通过几年打拼,存了家财百万。但当他回到家时发现儿子已经长大,逃学,惹是生非。
最后怎么办呢?父亲开始管,但根本管不了。
这时候他听说湖北有个专家叫何华彪,曾经把一个网瘾孩子给治好了,于是马上领着孩子到那儿去,啪,10万块钱拍出来,这孩子交给你了,你负责把他教育好。
这个父亲的行为当时被报道出来,我看到后还写了一篇博客,我说,可怜的父亲应该把10万块钱当做自己的工资,你把所有的事停下来,你这儿子没准还有救,你得亲自陪他,不能把他交给别人。
概括三句话:
第一,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陪伴孩子的时间。
第二,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从小事做起,比如6岁的孩子扫地,收拾屋子,10岁的孩子洗菜、摘菜。现在有多少家庭让孩子做这个?没了。你就好好学习,别的你都不用管了。结果发现他学好了,却变成了一个自私鬼。
第三,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带孩子。
04 没有人性的教育杀人不眨眼
家庭教育的理念,人性的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大家肯定会说,什么叫人性?人性这词太大,太复杂。其实我讲人性的东西最基本的就是情感,是人性中最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