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大名臣解读讲座

  • 名称:晚清三大名臣解读讲座
  • 分类:名家讲坛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8/3/19 15:27:53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求学岳麓书院,师从欧阳厚均。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1852年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曾国藩书法源于深厚的传统帖学基础,习字极其勤奋,不管是驰骋战场,还是赋闲在家,俱不忘事翰弄墨,其对于子女临习碑帖也极其严格,这在他的家书中屡屡可以见到这类记载。曾国藩毕生信奉程朱理学,书法讲究笔笔有法,从不逾规矩,可惜缺乏个性。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后3次参加进士考试均落第,遂绝意科举,留心农事,研究舆地和兵法。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左宗棠应邀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幕府,为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咸丰十年(1860年),由曾国藩保荐,以四品京堂襄办皖南军务,左宗棠收集王鑫“老湘军”旧部,增募新兵,组成约5000人的“楚军”,开赴江西与太平军作战。次年三月,升太常寺卿,襄办江南军务。十一月间,太平军攻克杭州,浙江几乎尽入太平军之手,巡抚王有龄自缢死,左宗棠接任浙江巡抚。上任后,借助英、法干涉军力量,于同治元年(1862年)先后收复宁波、慈溪、余姚、奉化等地。次年正月,率兵进占金华、绍兴。四月间,升为闽浙总督,仍兼浙江巡抚。同治三年(1864年)二至七月,左宗棠率军又连克杭州、湖州,浙江重为清军所有,因功被赏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恪靖伯。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太平天国的天京(今南京)陷落后,侍王李世贤率领江西境内20余万太平军,于九月间经广东进入闽西南,连克武平、永定、龙岩、平和、云霄、漳浦、漳州等地,全闽震动。左宗棠闻报,立即调集官兵2万余人,分3路入闽:西路由浙江按察使刘典带领,从江西抚州、建昌直趋汀州;中路由浙江提督黄少春、副将刘明珍带领,从浙江衢州赶赴延平,并由延平道康国器率所部直趋漳州;东路由广东提督高连第带领,从宁波乘船到福州,然后由兴化、泉州前赴漳州。左宗棠本人在十一月间由浙抵闽,就闽浙总督之任,指挥围剿太平军。
  起初,太平军在福建民众支持下,曾在漳州万松关和汀州上杭、连城之间的南阳、新泉一带重创清军。左宗棠深感棘手,后因太平军内部矛盾,康王汪海洋不听李世贤指挥,战局迅速转为对清军有利。自是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清军先后攻陷永定、龙岩;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又陷南阳、白沙,迫使汪海洋率部向广东方向撤退。与此同时,左宗棠部加紧围攻李世贤踞守的漳州,并在淮军郭松林等部配合下,于四月二十一日攻陷漳州府城,旋又连陷平和、漳浦、云霄、诏安等地,太平军-全数撤离闽境。接着,左宗棠又入粤节制闽、粤、赣三省清军,继续追剿太平军。十二月间,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围歼太平军南方余部,共杀死太平军将领700余人,士兵“首级可数者万六千”。左宗棠以功被赏戴双眼花翎。
一提到李鸿章,很多人都会大骂其“卖国贼”。的确,中国近代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都由李鸿章签署,但李鸿章真的是“卖国贼”吗?恐怕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不妨来说一说李鸿章传奇辉煌又可悲的一生,来还原一下李鸿章的真实面目。
 
李鸿章道光三年生于安徽合肥,二十四岁中进士,入翰林院,跟普通的读书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学而优则仕,走的是平坦的仕途之路。如果照此下去,恐怕就少了流传于世的李中堂,而多了一位无名的李大人。也许是造化弄人,几经转折,最终成就了这位左右晚清的重臣。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轰轰烈烈的时候,清军节节败退,太平军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李鸿章投笔从戎,回乡组建了地方武装——淮军,这支部队将在晚清的历史上担任重要角色,也是李鸿章的嫡系部队。但作为一个军官一个将领,似乎李鸿章不是很在行,接连吃败仗,险些全军覆灭。
 
命运转折
 
失败后的李鸿章投入曾国藩的门下,做了一位幕僚,并拜曾国藩为师。结交了众多湘军的幕僚。但命运总是难以琢磨,改变命运的机会悄然降临到了李鸿章的头上。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上海岌岌可危。上海当时是大清最为富庶的地方之一,上海人心惶惶,富商更是人人自危。上海派出钱鼎铭为代表,筹重金向湘军求援,但此时曾国藩正在为攻打天京做准备,无暇顾及,李鸿章主动请缨支援上海。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这样来了。李鸿章带领着一万多地方军队赶到上海,一方面花重金请外国洋枪队抵御太平军的进攻,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军队装备西式先进武器,请外国教官帮助训练,短短三个月,淮军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顺利地打败了捻军,解了上海之围。威震上海,也为之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的确是开眼看世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这在晚清是很可贵的,客观来讲,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阶级的问题,也是洋务运动后来彻底失败的重要原因。
 
苏州杀降
 
1863年,淮军节节胜利,直逼苏州,守将郜永宽知大局已定,欲向李鸿章投降,要求高官厚禄,但李鸿章并未立即应允,郜永宽为自保并未完全缴械,彻底接受改编。李鸿章设局杀掉郜永宽等人,之后又屠杀了其余降兵,数万人未留一个活口,凶狠至极。电影《投名状》中就有所体现。杀降是兵家最为忌讳的,但李鸿章却敢反其道而行之,手腕的确够狠,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最后我还是要说“杀降不详”。
 
平定太平军
 
1864年,天京已是摇摇欲坠。洪秀全占领南京便以为大业已成,骄奢淫逸。统治阶级亦是如此。同时内部争斗也日益激烈,八王互相猜忌,互相残杀。石达开愤然出走。史称“八王之乱”。这就看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并非农民起义就等于正义,我们的历史教课书对于农民起义过于美化,我认为实事求是是最好的。天京不战自乱,曾国藩抓住机会,集中优势兵力,率先攻下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至此结束。李鸿章在东部助攻,将头功让于老师,也是知恩图报,会做人。平定太平军后,论功行赏,李鸿章做了两江总督,至此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开始左右国家的走向。